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
爾時,佛神力故,十方各有一大菩薩,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,來詣佛所。
當時,佛威神力量的緣故,十方各有一個大菩薩,每一個菩薩都帶著一萬佛剎微塵那麼多數的菩薩大眾,從一萬個佛剎微塵數國土以外的諸世界當中,都來到佛這裡。(此時此刻在兜率陀天)
其名曰:金剛幢菩薩、堅固幢菩薩、勇猛幢菩薩、光明幢菩薩、智幢菩薩、寶幢菩薩、精進幢菩薩、離垢幢菩薩、星宿幢菩薩、法幢菩薩。
這些大菩薩都有:金剛幢菩薩,堅固幢菩薩、勇猛幢菩薩、光明幢菩薩、智幢菩薩、寶幢菩薩、精進幢菩薩、離垢幢菩薩、星宿幢菩薩、法幢菩薩等。
所從來國,謂:妙寶世界、妙樂世界、妙銀世界、妙金世界、妙摩尼世界、妙金剛世界、妙波頭摩世界、妙優鉢羅世界、妙栴檀世界、妙香世界。
這些菩薩都是從哪個世界來的呢?有:妙寶世界、妙樂世界、妙銀世界、妙金世界、妙摩尼世界、妙金剛世界、妙波頭摩世界、妙優缽羅世界、妙栴檀世界、妙香世界。
各於佛所,淨修梵行,所謂:無盡幢佛、風幢佛、解脫幢佛、威儀幢佛、明相幢佛、常幢佛、最勝幢佛、自在幢佛、梵幢佛、觀察幢佛。
這些菩薩都在那個世界的佛那裡,清淨修梵行,都有哪些佛呢?有:無盡幢佛、風幢佛、解脫幢佛、威儀幢佛、明相幢佛、常幢佛、最勝幢佛、自在幢佛、梵幢佛、觀察幢佛。
其諸菩薩,至佛所已,頂禮佛足;以佛神力,即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,寶網彌覆,周匝遍滿;諸菩薩眾,隨所來方,各於其上結跏趺坐。
這些大菩薩們,到了佛這裡,頂禮佛足,以佛的神力,馬上變化出妙寶藏的師子之座,寶網覆蓋著四周都遍滿了。這些菩薩隨著他們來的方向,各自在這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。
其身悉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光明,此無量光皆從菩薩清淨心寶離眾過惡大願所起,顯示一切諸佛自在清淨之法;以諸菩薩平等願力,能普救護一切眾生,一切世間之所樂見,見者不虛,悉得調伏。
這些菩薩身,都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數的清淨光明,這些無量光明都從菩薩的清淨心寶、離種種過惡的大願所生起的(如果你有清淨心寶,離種種過惡,有無量的大願,你也可以展示這種無量的光明),顯示著一切諸佛自在清淨之法;因為這些菩薩的平等願力,有能力普遍救護一切眾生,一切世間之所樂見,見到這些菩薩的人都不會虛過的,都會得以調伏。
其菩薩眾,悉已成就無量功德。所謂:遍遊一切諸佛國土,無所障礙,見無依止清淨法身;以智慧身,現無量身,遍往十方承事諸佛;入於諸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之法,住於無量一切智門,以智光明善了諸法;於諸法中得無所畏,隨所演說,窮未來際;辯才無盡,以大智慧開總持門,慧眼清淨入深法界,智慧境界無有邊際,究竟清淨猶若虛空。
這些菩薩大眾,他們通通成就了無量的功德。都是什麼功德呢?遍遊一切諸佛國土,無所障礙(他想到哪個世界去就可以去,沒有障礙的,不受時間、空間的障礙),真正知道這個無依止的清淨法身;以智慧身(具足智慧的身),現無量身,遍往十方世界去承事諸佛;這些菩薩入於諸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自在之法,安住於無量的一切智門當中,以智慧光明善於了達一切萬法(山河大地等);在一切諸法當中得無所畏懼(不會有哪一塊不知道,哪一塊不了解,否則就會有所畏懼的),隨著演說什麼法,都可以達到窮盡未來際,他們的辯才無盡;他們以大智慧來開啟總持門,他們的慧眼是那樣清淨,可以深深契入法界;他們的智慧境界是無有邊際的,這些菩薩是究竟清淨,如同虛空一樣。
如此世界兜率天宮,諸菩薩眾如是來集;十方一切兜率天宮,悉有如是名號菩薩而來集會,所從來國、諸佛名號,亦皆同等,無有差別。
如同我們這個世界兜率天宮一樣,這些菩薩大眾就是這樣來集會。在十方一切兜率天宮,都有同樣名號的菩薩來集會,他們所來的世界,以及佛的名號,也都是相同,沒有差別的。
對佛、對法了解越深,自己越得自在、清涼。
問答:
1、我們現實生活,你的房子,你吃的飯,你的身體,這些都是幻化的。諸大菩薩也是幻化而現身。
2、問:當時在場大眾都是十善業成就者嗎?
答:如果十善業沒有成就,他們也可以陪伴眾生,但是沒辦法叫度化眾生,只能說是陪伴,建立這種因緣;真正想度化,那是不可能的。而且你惡業嚴重的時候,他不可能現菩薩身。如果現菩薩身的話,你的業就造大了,所以,他寧可現奸偷屠販與你同事。《華嚴經》中,五十三參的時候就會學到,善知識在講,你這個人如果十善業沒有成就,菩薩不會在你面前現身的,就是有所說法,也不會讓你聽到的。因為你的惡習重,時時刻刻流露出來,如果說造在法上,造在佛菩薩頭上,你永遠無可奈何的。我們學到那兒,你會清楚一些。
3、隨犯隨悔業消除,是人當得無上道。多多懺悔。
4、問:做徒弟的如何做好。
答:這個,我們在《廣論》已經學過了,在佛經中也有講如何做好一個弟子,《圓覺經》如來就告訴我們如何依止善知識的事。聽法儀軌當中也有,九種心、六種想都有,才是一個真正的弟子相。要不然的話,就不能是弟子了。
5、問:入了幻境怎麼樣出來呢?
答:你要知道這些是幻化的,你要知道什麼是可依靠的,什麼是不可以依靠的。比如,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是敵人啊,是罪魁禍首啊,是不可依靠的。諸佛所講的法是可依靠的。這樣就不怕一切幻境。如果自己忘記了什麼是可依靠的,什麼是不可依靠的,那就麻煩大了。
6、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。不管你現在忘了多少,忘,是意識當中。真正的那個種子在八識田當中,是永遠丟不掉的。
爾時,世尊從兩膝輪,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,普照十方盡法界、虛空界、一切世界。
當時,世尊從兩個膝蓋處,放百千億那由他數的光明,普遍照耀十方,盡法界、虛空界的一切世界。
彼諸菩薩,皆見於此佛神變相;此諸菩薩,亦見於彼一切如來神變之相。
那些菩薩,都看到了佛這個神通變化相。這些菩薩,也見到了一切如來的神通變化之相。
如是菩薩皆與毘盧遮那如來,於往昔時,同種善根,修菩薩行;悉已悟入諸佛自在甚深解脫,得無差別法界之身,入一切土而無所住;見無量佛,悉往承事;於一念中,周行法界,自在無礙;心意清淨,如無價寶;無量無數諸佛如來,常加護念,共與其力,到於究竟第一彼岸;恒以淨念住無上覺,念念恒入一切智處;以小入大,以大入小,皆得自在,通達無礙;已得佛身,與佛同住;獲一切智,從一切智而生其身;一切如來所行之處,悉能隨入;開闡無量智慧法門,到金剛幢大智彼岸,獲金剛定,斷諸疑惑;已得諸佛自在神通,普於一切十方國土,教化調伏百千萬億無數眾生;於一切數,雖無所著,善能修學,成就究竟方便,安立一切諸法。
這些菩薩都是與毗盧遮那如來,在過去的時候,種的相同的善根,修的是菩薩行;這些菩薩都已經明白、進入了諸佛的自在甚深解脫,已經得到無差別法界之身,進入了一切國土而無所住(雖然他們能進入一切佛土,但是他們知道這一切佛土如幻、如化的,對這一切幻化,他無所執著);這些菩薩都已經見過無量的佛,都會前往承事;這些菩薩在一念間,周遍行於法界,是自在無礙的;他們的心意是清淨的,如同無價寶;無量無數的諸佛如來,常常的對他們加以護念,共同給他們力量(我們這麼差,為什麼不給我們點力量,不護念我們呢?實際,佛是平等給與一切眾生的,并不是會偏心。為什麼他們能得到這些呢?他們心意清淨了,他們跟佛種的相同的善根,他們真實的在行持菩薩道啊,所以他們能常常得到佛的加持和護念),他們可以到於究竟第一彼岸;他們一直以來以清淨念安住無上覺悟,念念之間永恆進入一切智處(早已經訓練好了);他們可以以小進入大,以大進入小,都能得以自在,通達無障礙;他們已經得成就佛身,與佛同住(佛安住一切智當中,他們也會安住在一切智當中);他們已經獲得了一切智,從一切智而生其身(我們也是父母所生的身體,但是我們不是一切智而生的,我們就沒有依智慧選擇好);一切如來他們過去所做到的事,這些菩薩通通有能力隨如來之後而進入;這些菩薩都在開闡著無量的智慧法門,都到金剛幢大智慧彼岸,獲得了金剛定(金剛比喻自性,首楞嚴三昧),斷所有疑惑;已經得到了諸佛所擁有的自在神通,普遍於一切十方國土,去教化調伏百千萬億無數的眾生;他們能於一切數(現象)無所住,但是善於有能力修學(世間的一切學術,雖然菩薩無所住,但是照樣善於學),對這一切都能成就究竟的方便方法,可以安立一切諸法當中(可以從容自在建立一切幻相)。
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無盡清淨三世一切無量功德藏諸菩薩眾,皆來集會,在於佛所;因光所見,一切佛所,悉亦如是。
就是這樣,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無盡清淨三世一切無量功德藏的菩薩大眾,都來集會到了佛這裡;因佛的光明大家都能見到,在一切佛那裡,都是這樣的。
爾時,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金剛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,而說了偈頌:
如來不出世,亦無有涅槃,
以本大願力,示現自在法。
如果佛不出世,也就沒有涅槃的事(雖然涅槃本際是大家都有的,但是如來不出世,沒有人能認識到。認識不到,有和沒有是一樣的)。諸佛如來都是以本來的大願力,來示現這些自在的法門。
是法難思議,非心所行處,
智慧到彼岸,乃見諸佛境。
這些法是非常難思議的,不是我們用妄想就能想出來的(與我們的妄想是不相應的),必須要依智慧才能到彼岸,才能見到諸佛的境界。
色身非是佛,音聲亦復然,
亦不離色聲,見佛神通力。
佛的色身不是佛,佛的音聲也不是佛。但是佛也不離開色身和聲音,我們藉此可以見到佛的種種神通力。
少智不能知,諸佛實境界,
久修清淨業,於此乃能了。
那些少智慧的人是不能知道諸佛真實境界的。只有久修清淨業的人,才能明明了了知道諸佛的真實境界。
正覺無來處,去亦無所從,
清淨妙色身,神力故顯現。
真正的覺悟是無來處的,也無所去,無所從。如來清淨微妙的色身,是以佛的神力而顯現的。(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力所顯現的)
無量世界中,示現如來身,
廣說微妙法,其心無所著。
在無量的世界當中,佛示現著如來身,為了廣泛宣說微妙法(不是為了吃喝玩樂,對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在意),他的心是無所執著的。
智慧無邊際,了達一切法,
普入於法界,示現自在力。
佛的智慧是無邊際的,能明了透達一切法。佛可以普遍進入法界,示現種種的自在力。
眾生及諸法,了達皆無礙,
普現眾色像,遍於一切剎。
眾生以及種種法,佛都是那樣明了通達,都已經達到無障礙了。如來可以普現一切眾生的身體形相,普遍在於一切世界。
欲求一切智,速成無上覺,
應以淨妙心,修習菩提行。
如果你想求一切智,速成無上覺悟,就應該以清淨微妙的心,修習菩提行。
若有見如來,如是威神力,
當於最勝尊,供養勿生疑。
假如有人見到如來這樣的威神力量,應當對最殊勝、最尊貴的佛,應該去供養,千萬不要生疑惑。
爾時,堅固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堅固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以後,說了偈頌:
如來勝無比,甚深不可說,
出過言語道,清淨如虛空。
如來是最殊勝無比的了,是甚深的、不可說的,因為如來已經超越了言語道,如來的清淨就如同虛空一樣。
汝觀人師子,自在神通力,
已離於分別,而令分別見。
你們看佛(人師子),種種自在神通力,都是已經離開了種種分別才會擁有的,但是佛可以讓你還在分別之內的眾生分別見到。
導師為開演,甚深微妙法,
以是因緣故,現此無比身。
如來(導師)為了開示、演說甚深微妙的法,為了這個因緣,佛才現這個無比的身。
此是大智慧,諸佛所行處,
若欲了知者,常應親近佛。
這是大智慧的諸佛所共同做的事,假如你想明明了了知道佛、佛法,你就應該常常去親近佛。
意業常清淨,供養諸如來,
終無疲厭心,能入於佛道。
意業要保持常常清淨,供養諸佛如來,對這些事始終沒有疲憊和厭煩心,這樣的人就能進入佛道。
具無盡功德,堅住菩提心,
以是疑網除,觀佛無厭足。
能具足無盡的功德,堅定地安住菩提心上,這樣做就可以除掉所有的疑網(在你整個的過程當中,會出現生生世世種種的業習,其中包括疑心。你如果做到底,惡習都改變了,就可以成就了),觀看佛無有厭煩和滿足。(有人家裡供著佛,幾天以後看到佛就跟沒看到一樣。再過幾天,看到佛,討厭起來了。這樣就不行了。)
通達一切法,是乃真佛子,
此人能了知,諸佛自在力。
要通達一切法,這才是真正的佛子,這個人能明明了了知道一切諸佛的自在力。
廣大智所說,欲為諸法本,
應起勝希望,志求無上覺。
佛(廣大智)說,你想探究一切法的根本,就應該生起最殊勝的希望,立志(確立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無上覺)去求(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,絕對不會停留,也不會倒退)無上覺。
若有尊敬佛,念報於佛恩,
彼人終不離,一切諸佛住。
如果有人能夠尊敬佛,就會思念報於佛恩(地藏王菩薩就講,沒有如來也不會有他的一切,所以他就念恩、報恩,何況我們這些可憐的眾生呢?我們要看看我說的話、做的事,是不是在報佛恩),這樣的人始終不會離開一切諸佛所住(始終不離開佛所安住的點上,這樣才可以報佛恩嘛)。
何有智慧人,於佛得見聞,
不修清淨願,履佛所行道?
難道說還有一個智慧的人,見到佛了聽到佛了,不願意去修清淨願的,不願去走佛所走的道呢?(除非那些愚蠢的人,不去修這些清淨的願,不去走佛所走過的道。)
爾時,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勇猛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因緣以後說了一下偈頌:
譬如明淨眼,因日覩眾色,
淨心亦復然,佛力見如來。
比如有明淨的眼睛,又因為有太陽的光明,就可以看到一切色物了。我們的心清淨了也是這樣的,這種覺悟的力量可以見到如來。
如以精進力,能盡海源底,
智力亦如是,得見無量佛。
如果以大精進力去做這些事,你就有能力探究到最根本處,我們的智慧力也是這樣的,有這些智慧力才能得見無量佛。
譬如良沃田,所種必滋長,
如是淨心地,出生諸佛法。
再比如肥沃的良田,你所種的一切種子必然會滋養和生長。我們每個人的心地也是一樣的,如果我們的心地清淨了,就能出生一切佛法。(如果心地不清淨,這一切佛法出生不了的。)
如人獲寶藏,永離貧窮苦,
菩薩得佛法,離垢心清淨。
如同有人獲得了寶藏,就可以永遠離開貧窮苦了。菩薩如果得到了佛法,就可以離開那個垢(貪瞋癡慢疑)心就清淨了(心清淨了就能見如來了。能見如來了就能了達法了,就能達根源了)。
譬如伽陀藥,能消一切毒,
佛法亦如是,滅諸煩惱患。
比如阿伽陀藥能消一切毒。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,可以滅除所有煩惱患。
真實善知識,如來所稱讚,
以彼威神故,得聞諸佛法。
真實的善知識是如來所稱讚的,由於善知識和法的威神力量,我們就能得聞諸佛法。
設於無數劫,財寶施於佛,
不知佛實相,此亦不名施。
假設我們在無數的劫當中,用財寶施捨給佛。如果你不知道佛的實相,你那個施捨不能叫施捨。
無量眾色相,莊嚴於佛身,
非於色相中,而能見於佛。
無量無邊的種種色相,都莊嚴著佛身,但是并不是在如來的色身當中,才能見到佛(並不是說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就是見到佛了,也不是八萬四千相,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,就是見到佛了。不能在這個色相當中而見到佛。魔也可以再現佛的形相的,所以,大家不要以色相來認定是佛不是佛)。
如來等正覺,寂然恒不動,
而能普現身,遍滿十方界。
如來是等正覺(你見到等正覺了就是見到佛了。見到佛像,并不是見到佛了。如果你見到佛了,如果佛跟你講什麼是正覺,那就是見到佛了。如果沒跟你講,那還是等於沒有見到佛),寂然恒不動,但是也能普遍現身遍滿十方世界。
譬如虛空界,不生亦不滅,
諸佛法如是,畢竟無生滅。
比如虛空界是不生不滅的(但是虛空裡面的星球就是有生有滅的,不會因為星球的生起,虛空就壓縮了;也不會因為星球的消失,虛空就舒展了)。諸佛法也是這樣的,是畢竟無生滅的。
爾時,光明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光明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機緣,說了偈頌:
人間及天上,一切諸世界,
普見於如來,清淨妙色身。
人間和天上,一切所有世界,都可以普遍見到如來清淨微妙的色身。
譬如一心力,能生種種心,
如是一佛身,普現一切佛。
比如一個心力,能生種種的心。就是這樣的,一佛身可以普遍展現一切佛。
菩提無二法,亦復無諸相,
而於二法中,現相莊嚴身。
無上菩提沒有二法,也沒有一切相,但是可以在二法(現象)當中,現莊嚴身相。
了法性空寂,如幻而生起,
所行無有盡,導師如是現。
佛明明了了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是空寂的,一切法是如幻而生(佛會延續這個自性用上的規則),如來所行無有盡,佛就是這樣示現的。
三世一切佛,法身悉清淨,
隨其所應化,普現妙色身。
三世一切佛,他們的法身都得以清淨了。隨著你應該度化、可以度化了,佛就為你普遍展現微妙的色身。(實際,我們釋迦如來最後入涅槃,就是應該度化的都已經度化完了,不該度化的還都沒有成熟,他再住世就沒有意義了。)
如來不念言,我作如是身,
自然而示現,未甞起分別。
如來不會這樣去想,我化作這樣的身。佛是自然示現的,從來沒有起過分別。
法界無差別,亦無所依止,
而於世間中,示現無量身。
法界無差別,也沒有所依止之處,但是,佛在世間當中,可以示現無量的身。
佛身非變化,亦復非非化,
於無化法中,示有變化形。
佛身沒有起著變化,也并不是沒有變化(比如佛起變化了,他身上就要少掉一點啊,佛沒有少個什麼,所以佛身沒有什麼變化的),在無變化的法中,來示現有變化的形。(我們的自性是無變化的,自性上展示的幻化作用就是有變化的。)
正覺不可量,法界虛空等,
深廣無涯底,言語道悉絕。
正覺是不可量的,是與法界虛空相等的,又深又廣沒有邊際沒有底,用什麼樣的語言也沒有辦法說清楚。
如來善通達,一切處行道,
法界眾國土,所往皆無礙。
如來善於通達一切處行道。在法界所有的國土當中,如來都可以無障礙地來往。
爾時,智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這個時候,智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以後,說了偈頌:
若人能信受,一切智無礙,
修習菩提行,其心不可量。
如果有人能信、能接受一切智沒有障礙,就可以修習菩提行,這樣的人心是不可量的。
一切國土中,普現無量身,
而身不在處,亦不住於法。
可以在一切國土當中,普遍現無量身,雖然現無量身,這個身也不在處,也不會住於法(萬物)(他只是隨緣顯現而已)。
一一諸如來,神力示現身,
不可思議劫,算數莫能盡。
一一的諸佛如來,他們神力所示現的身,在不可思議劫,用算數去算,也算不盡。
三世諸眾生,悉可知其數,
如來所示現,其數不可得。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所有的眾生,都可以知道數量。如來所示現的數字,沒有辦法知道有多少。
或時示一二,乃至無量身,
普現十方剎,其實無二種。
如來有時候示現一個身、二個身,有的時候會示現無量身,有的時候佛普遍示現在十方世界,其實是沒有二種。
譬如淨滿月,普現一切水,
影像雖無量,本月未曾二。
比如清淨圓滿的月亮,可以普遍出現在一切水中,影像雖然是無量的,但是根本的月亮確確實實沒有二的(只有一個啊)。(永嘉大師曾經說過,一月普現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攝。佛就是這樣的。)
如是無礙智,成就等正覺,
普現一切剎,佛體亦無二。
如果你把這個搞明白了,通達無礙了,明白了,擁有了這種智慧,就可以成就等正覺。佛可以普遍現一切世界當中,但是佛體(妙明真心,真如本性)是無二的。
非一亦非二,亦復非無量,
隨其所應化,示現無量身。
非一也非二,也非無量,是隨著所應度化的眾生,示現無量身。(一個眾生的善根成熟了,佛就會現一個身來幫助你。如果有一萬個人同時成熟了,佛就會同時現一萬個身來度化你。)
佛身非過去,亦復非未來,
一念現出生,成道及涅槃。
佛身也不是過去,也不是未來,是一念現出生、成道和涅槃。
如幻所作色,無生亦無起,
佛身亦如是,示現無有生。
這些所有的色相都是如幻而現的,從真實處來講是無生也無起。佛身就是這樣的,可以示現無量的身,但是佛沒有生,他只是現身而已。(示現是示現,但是無有生。大家不要以為如來的幻化身不還是有生嗎?既然是幻化的,從真實角度來講,是無有生的。)
爾時,寶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寶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說了偈頌:
佛身無有量,能示有量身,
隨其所應覩,導師如是現。
佛身(法身)是無有量的,可以示現有量的幻化色身,隨著成熟的眾生有多少,如來就示現出來多少身,佛就是這樣示現的。
佛身無處所,充滿一切處,
如空無邊際,如是難思議。
真正的法身是無處所的,因為他充滿了一切處(他是遍一切處的,所以不能說哪一個處,哪個所是他,他是遍一切處的),如同虛空一樣是無邊際的,就是這樣難以思議的。
非心所行處,心不於中起,
諸佛境界中,畢竟無生滅。
(法身)不是我們的妄想心所行的地方(我們的妄想心,就叫作心所行處),妙明真心不會在這個妄想中起,也不會任何一個地方起。諸佛的境界當中是畢竟無有生滅的。
如翳眼所覩,非內亦非外,
世間見諸佛,應知亦如是。
比如長了翳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,你自己看到你那些病相(比如該你自己受的業,只有你自己感受得到,別人感受不到的),眼睛以內沒有病,眼睛以外也沒有病,只是那個翳在那裡障礙著,就出現了視覺上的幻覺。世間見到諸佛,應該也知道就是這個道理。
饒益眾生故,如來出世間,
眾生見有出,而實無興世。
佛是為了饒益眾生的關係,所以才會出現於世間。眾生見到了如來出現世間,但是真實來講是沒有出現世間。(出興世間的都是如來的幻化身,化身佛。化身佛不是不生不滅的。在佛法當中,只有不生不滅的才是真實的。)
不可以國土,晝夜而見佛,
歲月一剎那,當知悉如是。
不可以說在某個國土啊、晝夜啊、歲月啊、一剎那啊見佛,不可以做實實在在來理解,你應當知道,都是這樣的。
眾生如是說,某日佛成道,
如來得菩提,實不繫於日。
眾生經常這樣說,某日佛成道了,如來得菩提了,真實來講,佛不會說限定於哪一天的。
如來離分別,非世超諸數,
三世諸導師,出現皆如是。
如來已經離開了所有分別,已經超越了世間,不是世間的一切,超越了這一切數,不在數內了。三世諸佛如來,他們的出現都是這樣的。(如幻而現,來饒益一切眾生的。大作夢中佛事,興建水月壇場。)
譬如淨日輪,不與昏夜合,
而說某日夜,諸佛法如是。
就像清淨的太陽,不會與黑夜同時存在,不應該說某個日夜,好像太陽跟黑夜和合一樣。諸佛法也是一樣的。
三世一切劫,不與如來合,
而說三世佛,導師法如是。」
三世一切劫,是不與如來和合的(他不可能是自性),而又說三世佛(《楞嚴經》講過,什麼是佛法呢?標月指。你透過這個標月指找到月亮,找到你的自性,那才是根本。不是讓你跟文字紙張相合,要與義理相合)。一切諸佛的教法都是這樣的。
1、阿羅漢不可以叫做菩薩,發心是不同的。
2、問:壽者相指的是什麼呢?
答:你不妨去看看《圓覺經》,如來對壽者相作的具體解釋,有好多,請你看看好嗎?
3、問:阿羅漢比我們高多了。
答:不一定的。從禪定功夫和他證得的分段生死,三明、六通、八解脫,這幾點都比我們高。但是,前面學的初發心功德這一品當中,佛有說過阿羅漢比我們高嗎?你這是說跟佛相反的話啊。佛說了,阿羅漢、辟支佛沒有辦法跟初發心的菩薩功德比的。從功德這一點來講,是他高還是菩薩高呢?
4、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,如今塵破珠生,照破山河萬國。
答:明珠一顆,就是自性了。實際自性是永遠封鎖不了的,只是我們成天去追雲逐夢了,忘記回頭一看。如果想根塵脫落,那自性就現前了。自性現前的時候,你就可以照破山河萬國了。
5、什麼是我相呢?就是你色身上的感受,當時如來作了比喻,就是你這個人最舒坦的時候,都把自己忘了的時候,別人拿針扎你一下,你馬上就蹦起來了,那就是我相。我們就應該知道,這個色身的感受就是我相。如果用五蘊來聯繫呢,那就是色、受為我相。
6、歡喜能產生動力,如果真正聽佛菩薩的話,最受益的還是自己。
答:是這樣的。
7、你想知道為什麼會有報身,如果你一切都知道的話,就成佛道了。實際,就是這樣的。法身,是亙古至今就是充塞虛空周遍法界的,從來不變異的。化身,就是隨著你的業力,有什麼業力就可以化現什麼事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。報身,那個不是眾生有的,那個是佛才有的,圓滿積集了所有功德成就的。而且圓滿成佛了,他也不可以去消耗,只能增加。只有你在創造,然後又消耗,才會有生滅幻化現象。如果你造了,放那塊放著,始終沒有去消耗他,那他怎麼會有了結的時候呢。報身佛就和這個道理一樣,是過去沒有,一旦成就以後,就會時刻存在的,因為他再無消耗了。
8、問:如果有師父給人看病,如法嗎?
答:那就看這個師父是什麼了。如果他是大乘菩薩在利益眾生,不是為了名,也不是為了利,只是一心地在解除眾生的苦,那當然是如法的菩薩了。因為菩薩是以利益眾生為主的。
9、問:以無求心供養,無求心怎麼理解?
答:我們并不是為了尋求世間的這些個福,我們并不是為了求某一個事才去做的,叫無求。比如,我為了求當官,所以我現在多多地拜佛菩薩,多多地供養,我的目的是為了當官,這就叫有求心。菩薩乘人,不會去求世間的一切,主要是求無上正等正覺,但是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是以自性為主,所以他就以無求心而行供養。
10、問:法身是無始無終,報身是有始無終,化身是有始有終的。
答:對,確確實實是這樣的。
11、問:佛住世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眾生都皈依了,佛的無量慈悲都感動不了,是佛錯嗎?
答:不是的,是眾生太剛強、太難化了。時不時地認準自己的妄想、感覺,什麼佛菩薩早就給你丟一邊去了。所以,佛再有無窮盡的慈悲也沒有辦法。你總要聽話,不要跟著感覺和妄想跑,佛才能救得了你。你一定要跟著妄想、感覺跑,佛只有等,等著你應該度化的時機成熟。什麼叫該度化的時機成熟了?最低限度,你不跟著感覺、妄想跑了。所以,我們現在積極訓練啊。
爾時,精進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精進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說了以下的偈頌:
一切諸導師,身同義亦然,
普於十方剎,隨應種種現。
一切佛身是相同的,義理也是相同的,都開演普遍於十方世界,如果你是應該度化的,佛就相適應地來現身幫助你。
汝觀牟尼尊,所作甚奇特,
充滿於法界,一切悉無餘。
你看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所作是那麼奇特,他充滿於法界,沒有哪裡不是最奇特的了。
佛身不在內,亦復不在外,
神力故顯現,導師法如是。
真正的佛身不在內,也不在外(真實的、萬古不變的是法身),佛以他的神力的關係,他可以顯現一切相,我們的佛法就是這樣的。
隨諸眾生類,先世所集業,
如是種種身,示現各不同。
隨著眾生的類型,隨著你先世所積累的業(如果你這輩子現的是人身,那肯定你過去積累的業就是這個了),才會有現在的種種身,所以如來只有示現跟你相同的身才能度化你,所以佛要示現各種不同的身。
諸佛身如是,無量不可數,
唯除大覺尊,無有能思議。
諸佛就是這樣的,是無量無數的,是不可數的。除了佛以外,是沒有能思議的。
如以我難思,心業莫能取,
佛難思亦爾,非心業所現。
如同我來講,是很難思議的,依我們現在的心業是沒辦法思維的。佛難思議的事就是這樣的,不是心業所現的。
如剎不可思,而見淨莊嚴,
佛難思亦爾,妙相無不現。
如同世界是不可思議的,卻能見到清淨的莊嚴相。佛的難思議也是同樣的道理,種種微妙形相都可以展現。
譬如一切法,眾緣故生起,
見佛亦復然,必假眾善業。
比如一切萬法(電腦、汽車、房子等)都是眾緣和合生成的(電腦由各種零件組成的,有一個零件出問題了,電腦就沒辦法了;汽車也是一樣的,房子也是一樣的)。見佛也是這樣的(不管你見誰)都要藉助所有的善業。(不然你說你見佛,只能說是想見佛了,必須要藉助種種的善業。尤其學淨土的,都要記牢。不然的話,你一點善業沒有,沒有善業支撐怎麼見佛啊?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的。)
譬如隨意珠,能滿眾生心,
諸佛法如是,悉滿一切願。
比如如意珠,能滿足眾生的心願。諸佛的教法也是一樣的,可以滿足你一切願望(離苦得樂的願望,滿足你生生世世福德、智慧增長,最終成就無上菩提。)
無量國土中,導師興於世,
隨其願力故,普應於十方。
在無量的國土當中,我們的佛陀會出現世間,是隨他的願力的緣故,普遍應化於十方世界。(什麼叫應?也叫答應。這裡涉及到念佛的事,如果你念佛,佛會答應的。首先你要跟佛建立因緣,通常我們在念佛,也是我們在叫佛,佛會答應的。但是要記住,想見佛,必須要藉助眾善業,不是一個、兩個,再去念佛。佛會答應你,會應你的根基,應你這個人,來示現在你面前。關鍵是我們大家要做好,必須要善業眾多。不能天天總造惡業的,惡業只能受苦,只有善業才能感召見佛、見菩薩。惡業是不可以的,惡業的感召只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了。)
爾時,離垢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離垢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的根基和因緣以後說了偈頌:
如來大智光,普淨諸世間,
世間既淨已,開示諸佛法。
如來有大智慧,大智慧像光明一樣,可以普遍清淨一切世間,世間既然得到清淨以後,就可以開示一切佛法。(究竟在講什麼呢?大家沒有在場就找不到這種感覺。比如,佛忽然一放光,一用神通,法會現場的所有大眾的注意力都在佛那裡,他心裡所有的貪瞋癡慢疑、無明,此時此刻都沒有了,都清淨了。佛常用這個方法,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,嚮往和學習。都清淨了以後,佛就為大家開示這些佛法。)
設有人欲見,眾生數等佛,
靡不應其心,而實無來處。
假設有人想見到眾生那麼多數的佛,佛一樣可以為你展現,但是實際并沒有什麼來處(既然是幻的,哪還有什麼來去呢。我們眾生界也是一樣的,都是幻相。實際,我們都是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都是幻現的。)
以佛為境界,專念而不息,
此人得見佛,其數與心等。
假如我們現在以佛為境界,專心念佛不停息,這個人可以見佛,見佛的數量與心相等(想見多少佛就見多少佛)。(比如淨土宗以西方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為境界,一心不亂,這個人就可以見佛。)
成就白淨法,具足諸功德,
彼於一切智,專念心不捨。
成就純善業(佛會想辦法把我們的惡業、惡習斷除掉,成就我們善業的習氣),具足一切功德,對於佛的一切智,一心專念,不舍離。
導師為眾生,如應演說法,
隨於可化處,普現最勝身。
佛陀為眾生,如應演說佛法,隨著哪裡有可度化的人,佛就普遍顯示最殊勝的身。
佛身及世間,一切皆無我,
悟此成正覺,復為眾生說。
佛身還有世間的一切都是無我的,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成就正覺,然後再為眾生去說。
一切人師子,無量自在力,
示現念等身,其身各不同。
一切佛都有無量的自在力,都可以示現跟眾生念相等的身,這些身是各個不同的(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裡面就講三十二應身,地藏王菩薩在百千世界,每一世界現百千萬億身,都是不同的)。
世間如是身,諸佛身亦然,
了知其自性,是則說名佛。
世間這些身都可以示現,其他諸佛身也可以示現的,如果你能明明了了地知道自性,這個就是佛了。(佛,就是覺。)
如來普知見,明了一切法,
佛法及菩提,二俱不可得。
如來普遍知道一切、見到一切,明了一切法,佛法和菩提,都是不可得的。(佛法和菩提都不能得,我們還學它幹什麼呢?確實是不可得的,但是,你也不可以離開它的。《楞嚴經》裡面,佛做個比喻,有人問月亮在哪裡,佛就用手指著月亮給他看,說這個就是月亮。有智慧的人就會隨著佛手指的方向往前看,就會知道那個天空中的月亮。如果這個人沒有智慧,就圍著手指頭轉,琢磨半天,以為手指頭就是月亮。當時佛說,這種愚蠢人,以手指頭當月亮的人,不但沒有搞明白月亮是什麼,連手指頭是什麼都不知道。現在我們要知道,如來指向月亮的手指頭就是佛法,就是菩提,我們順著佛法和菩提這個手指頭往前走、往前看,我們成就了。佛法和菩提你能得到嗎?是究竟了不可得的。再比如,坐火車到北京去。火車和火車路線不是北京,但是不可以離開火車和路線到北京。等你到了北京以後,來到天安門,你看看還有火車和鐵路了嗎?二俱不可得。)
導師無來去,亦復無所住,
遠離諸顛倒,是名等正覺。
真正的佛是無來無去的,也無所住(不會住在某一點上),佛已經遠離了所有的顛倒,所以才叫等正覺。
爾時,星宿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星宿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,說了偈頌:
如來無所住,普住一切剎,
一切土皆往,一切處咸見。
如來是無所住的,可以普遍住一切世界(有一個所住就不能普遍住一切剎了),一切國土都可以前往,一切處的眾生都可以見到。
佛隨眾生心,普現一切身,
成道轉法輪,及以般涅槃。
佛是隨著眾生的心,普遍現一切身(佛隨眾生什麼心,佛才現身呢?殺生的心、偷盜的心、貪愛的心可以嗎?瞋恚的心可以嗎?什麼心可以呢?這裡是個關鍵啊。最起碼佛現身就要說法的,他是師父,你會不會做個徒弟啊?你會不會有意、無意的,我怎麼怎麼樣;我想怎麼、怎麼樣;我認為怎麼、怎麼樣?會不會做徒弟這個非常重要。舍利弗尊者的事,羅睺羅尊者剛出家的時候,佛交給舍利弗尊者帶。一天,羅睺羅說今天沒吃飯。佛就問,為什麼沒有吃飯。羅睺羅說,現在的人看到阿羅漢聖者就供養好的,看到小沙彌就隨便供養一點,我吃不下。佛一次跟舍利弗尊者見面的時候,就說:「舍利弗,你今天吃了不淨食啊。」舍利弗尊者如果想一想,就會對佛說:「我今天沒有吃不淨食。」但是,當時的舍利弗尊者聽到佛說吃了不凈食,馬上就把吃的東西全都吐出來了。後來佛說:「這個不淨食不是食物不淨,是一個長老比丘,沒有做好一個師父,所以說吃了不淨食。」舍利弗尊者就一心地領佛的教誨。佛說:「舍利弗尊者,再以後為了利益僧團,也是為了利益初入佛門的比丘,就立一個規則,要普同供養,要求施捨者相同的供養。」我們從這個事件當中可以看出來,舍利弗尊者有多高啊?智慧第一,神通廣大,當時佛說吃了不淨食,他馬上連想都不想,馬上就吐出來了。現在有沒有哪個人,佛說怎麼樣怎麼樣,你連想都不想馬上去做好呢?如果你都能做好,你就是塊料了,是佛應該度化的人了。再比如,佛弟子當中有個惡名昭著的鴦掘摩羅,他拜了一個師父,故意害他,說一百個人的手指頭做成項鏈,完了就傳法給他。鴦掘摩羅為了求法心切,為了成就聖果,雖然不願意,但是照樣去殺了。最後還差一個,找不到人殺了,正好看到他母親,他想殺了,湊足最後一個數。當時佛專門為他現身,來到他身邊,他看到佛陀以後就一心追佛,最後得佛度化。他是一個殺業那麼重的人,為什麼又是一個佛應度化的人?記住,這都是屬於會做弟子啊。雖然鴦掘摩羅遇到一個壞師父,而且故意害他,但是他自己做得標準,是快該成就的料了,所以佛為他現身啊。記住:他已經做到了一個弟子該做到的事,就是錯也都能去做好。所以,佛為他現身,度化他),示現成道、示現講法、示現般涅槃。(示現一切來利益眾生。)
諸佛不思議,誰能思議佛?
誰能見正覺?誰能現最勝?
諸佛是不可思議的,誰有能力思議佛呢?誰有能力見到正覺呢?誰有能力展現最殊勝的功德呢?
一切法皆如,諸佛境亦然,
乃至無一法,如中有生滅。
一切法都是自性的變現,諸佛的境界也是一樣的都是自性的變現(都是依唯一的一個自性所展現出來的),說透了,茫茫宇宙,沒有一法在自性當中還有生滅的。
眾生妄分別,是佛是世界;
了達法性者,無佛無世界。
但是眾生(第一,不明白這個道理;第二,明白了以後也不去學、也不去修)專門去依靠妄見和妄想分別,所以他們分得很清楚,這個是佛,這個是世界;真正的修行者了達萬法的自性,這樣的人就明白,無佛、無世界的(因為他是依止了法性,沒有依止這些個現象。從最真實處來講是無佛、無世界的。從展現的影像來講,是有佛、有世界的)。
如來普現前,令眾生信喜,
佛體不可得,彼亦無所見。
如來可以普遍現眾生前,讓眾生生信、生歡喜。但是佛體是不可得的(佛陀所現的身體,畢竟是不可得的,是幻化的),你也是無所見的。(大家說,我見佛,還能說我沒有見到佛嗎?記住,這個佛是幻化的現象。真實的佛是萬法自性。透過這個佛去感受萬法自性,這個佛才產生著佛的作用。)
若能於世間,遠離一切著,
無礙心歡喜,於法得開悟。
如果有人能在世間遠離一切執著(知道這都是夢幻景象)(有人說,無所執著,我就不上班了。記住:工作照樣工作,家庭照樣家庭,現在沒讓你怎麼樣,你只是知道夢裡的你,要把你夢裡的事盡可能的做好就是了。
但是,不要忘了,畢竟是夢裡的你,一旦夢醒的時候,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帶出來的。幻化境界裡的你和你周遭的一切。所以說大作夢中佛事,興建水月壇場。並不是不讓你做夢中佛事了。你做夢中佛事的時候,要知道這些都是夢裡的事,知道是夢裡的事,就可以遠離一切執著了。但是一樣可以按著世俗的規則辦事啊),心就無障礙了,心就歡喜了,對法就已經開始明白了。
神力之所現,即此說名佛,
三世一切時,求悉無所有。
神力所展現的時候,我們就說叫做佛。三世一切時當中,不管你求什麼,求到最後好像是得到了,實際,沒有一樣你能得到。(比如,衣服你真得到了嗎?吃的飯,你得到了嗎?但是最後又消失了。就是變成細胞了,細胞也會消失的,還是會死亡的。而且從糧食到變成細胞的過程當中,它沒有任何一個時候承認是你的。)
若能如是知,心意及諸法,
一切悉知見,疾得成如來。
如果你有能力這樣清清楚楚知道了,你的心意(貪瞋癡慢疑、色受想行識)以及一切諸法(山河大地、男女老少),通通都會知道、見到它是什麼,這樣的人就可以快速地成佛。
言語中顯示,一切佛自在,
正覺超語言,假以語言說。
在言語中顯示(說法)一切佛的自在。正覺原本來講是超越語言的(語言文字表達不了的),但是我們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來說明啊。(如果不藉助語言文字來說明,沒有人會知道的)
爾時,法幢菩薩承佛神力,普觀十方而說頌言:
當時,法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普遍觀察十方大眾的根基和因緣以後,說了偈頌:
寧可恒具受,一切世間苦,
終不遠如來,不覩自在力。
寧可永遠、具足承受一切世間苦,也不會遠離如來,也不會不見到如來的自在力。(大家可能做不到,寧可受一切世間苦,也要和佛在一起,願意看到如來的自在力。大家真願意嗎?說著容易做著難啊,因為大家畢竟貪圖舒適的狀態多一些。你真正信具足的人,就會做到。)
若有諸眾生,未發菩提心,
一得聞佛名,決定成菩提。
假如有眾生沒有發菩提心,一旦聽到佛的名號,也能決定成菩提。(在《妙法蓮華經》裡有講,若以散亂心,入佛及塔寺,一聲南無佛,究竟成佛道。這裡講的是決定了,你將來會成就的。但是什麼時候成,怎麼個成法?還要經過發菩提心那個環節。只能說你決定成佛了,但是還沒有開始。發菩提心就是已經開始了。)
若有智慧人,一念發道心,
必成無上尊,慎莫生疑惑。
假如有智慧的人,一念間發起向道心(發菩提心),他必定會成為無上尊,大家千萬不要生疑惑。
如來自在力,無量劫難遇,
若生一念信,速登無上道。
如來的自在力是無量劫難以遇到的,如果能生起來一念的信,就可以速登無上道(快速地上道了。當然了,第二念不信了,就從道上跳下來了……眾生就會反反復復啊)
設於念念中,供養無量佛,
未知真實法,不名為供養。
假設你這個人念念當中不間斷地供養無量佛,但是你不知道真實的法,你這個供養也不能叫供養。(現在好多人都每天供佛,但是你不知道這個真實法,不能叫供養。)
若聞如是法,諸佛從此生,
雖經無量苦,不捨菩提行。
如果你現在聽到了這個法,一切諸佛都是從這個法所出生,縱然你會經歷無量的苦,一樣不會舍離菩提行。
一聞大智慧,諸佛所入法,
普於法界中,成三世導師。
如果你一聽聞這個大智慧法,這是諸佛所契入的法,可以普遍在法界當中,成為三世佛。
雖盡未來際,遍遊諸佛剎,
不求此妙法,終不成菩提。
雖然盡未來際,去普遍地遊歷於諸佛世界,如果你不求這個妙法,始終不會成菩提。(縱然你去了所有的世界,你不求這個妙法,也不會成菩提。)
眾生無始來,生死久流轉,
不了真實法,諸佛故興世。
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,生死流轉已經很久很久了,就是因為他們不能明明了了知道真實的法是什麼,所以,諸佛就出現於世間。(告訴你)
諸法不可壞,亦無能壞者,
自在大光明,普示於世間。
諸法不可壞,你從法性、法相都沒辦法壞,自性體是空的、無住的,你怎麼壞呢?從現象來說,根本就沒有,你怎麼壞啊?也沒有能壞者。如果你能這樣清清楚楚知道,這就是自在大光明,就可以依這個智慧,普遍示現世間。
今天學的這些都比較重要,再往下就是十迴向品了。迴向,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迴向,也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填注在自己的願望上。比如,你的願望就是空殼,把功德填到這個願望裡,將來才會開花結果的。而且這個果實非常豐厚。下面佛會教我們,每一個階段應該如何迴向,佛都會清清楚楚地教給我們。
這裡面有好多東西都要記住,我們才能受益。不然的話,你想見佛,你永遠見不到的,沒辦法見到的。希望大家都能把這些能記多少就記多少。
1、問:如何消滅罪業呢?
答:罪業好消的,稱誦佛菩薩名號,持一些咒語,都可以清除自己的罪業的。
2、問:這個色是指色物,并不是顏色是嗎?
答:見一切色相的時候,應該是人相,那是他,不是你,因為你已經把他和你分開了。
3、問:被人輕賤,是當面輕賤還是背後輕賤,還是包含二者,還是一切輕賤行為?
答:如果說你是學大乘法,你被人輕賤的時候,你以前所造的罪業都能消滅,你這個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這些人在幫你消業,非常殊勝的。通常來講,好多人花錢來買著別人來幫他消業,但是沒有幾個人會願意幫你消業的。就是幫你消業,有時候會代受一些業的。那是大菩薩精神,會代眾生受業。你的業清淨了,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。
4、問:假設一念當中去供養無數佛,但是不知道真實法是什麼,不能叫做供養?
答:就是這樣的。就算你念念地供養佛,供養十方世界無量的佛,但是你不知道什麼是真實法,不知道諸法實相,那個不能叫做供養。
5、眾生把色身和色身的感受做我想,所以那個就是我相、我執。
6、問:一得聞佛名,決定成菩提和不知真實法,不成大菩提。這裡面矛盾嗎?
答:不矛盾的。因為一得聞佛名,在你八識田裡面已經種下了這個善根,不管究竟你要經過多久,你都會遇到佛,遇到佛以後就會遇到法,佛會想盡辦法讓你建立法的因緣,所以那是決定你這個人將來可以成菩提,并不是說你這個人已經開始成菩提了,時間也不決定,只是種下一粒佛種,將來還要真正聞法,知道真實法,還要發菩提心,最後才能成就的。就像往生極樂世界,下品下生的人,往生以後要經過很久很久,觀世音菩薩天天教化,一直教化很久很久,多少劫來教化,那麼久的時間才能開始發菩提心。已經往生的,還要那麼久才能發菩提心。當然可以決定成菩提,但是成菩提的每一個環節還要依此建立。
比如前面說,在你心目當中,你供養無量的佛,你不知道真實法,就等於你供養的佛,并不知道佛,你不認識佛。真正你認識這些真實法了,才能認識佛,那才叫真正地供養佛。
從你開始種因,一聞佛名就開始種因了,但是從聞佛名到最後成佛,整個長長一條路,經過多久,才能求這個法,不知道。你不求這個法,終不能成佛的。你見佛總會有求妙法的機會,你不求,佛也會想辦法引導你趣向佛法。比如,《妙法蓮華經》,佛在講什麼,佛總在讚歎這妙法有多好,讚歎多了以後,就會引導你來求法。就像我們現在學的《華嚴經》,學到現在,大部分都是諸天、諸大菩薩在讚歎佛的功德和境界,這就是引導你去嚮往求法。如果你去求了,你才能終成菩提,這裡面不是矛盾的,只是每個環節上的事。
7、比如一切法、佛法、菩提,這都是屏幕上所展現的文字、圖片,這些文字、圖片都是屏幕所展示出來的。從真實來講,這個屏幕算是不生不滅的,有生有滅的幻相就是一切法、佛法、菩提。幻相,幻化存在的當下,你說可以得嗎?你能把哪個文字拿下來呢?沒有的,所以說不可得。真實來講,山河大地、男女老少、佛法、菩提,這些個都是幻化的,都是夢中的事,你想得是永遠得不到的。你一旦夢醒的時候,你就會知道一切是不可得的,沒有一樣東西你可以帶得出來,了不可得的。
8、發願成佛的,是必定成佛,只是早晚的事了?
答:那當然了。那是一定的,只要你有因,必然結果的。
9、問:大多數眾生連佛名都難遇是嗎?
答:不僅僅是難遇,甚至還有好多是誹謗,關鍵是大家要真正地認識佛。如果不認識佛,還在說佛,那個都不太適合。經書上已經講了,一定要認識什麼是佛,尤其是今天學的,反復在強調,什麼是佛。這些大菩薩所說的佛和你心目當中的佛是一樣的嗎?所以,好多人確實不認識佛,從不認識佛這個角度講,確實連佛名也很難值遇的。只有真正認識佛,才算真正遇到佛名了。
10、佛實相和真實法是一樣的嗎?
答:是的。如果不知道自性是什麼的人,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法、什麼是佛。實際,在三皈依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,裡面講什麼是住持三寶,什麼是一體三寶。如果你總忘,忘的當下你還是不認識佛、不認識法。你想起來了,想起來的時候,你認識佛、認識法。我們大家是時而明白、時而糊塗的人,病得很嚴重。
11、所言住持三寶者,如來出興於世,夜睹明星,得道,是為佛寶。依一實相說四諦法,是為法寶。最初度憍陳如等比丘,紹隆三寶,是為僧寶。佛滅度以後,以刻度圖像,是為佛寶;貝葉,黃卷,三藏聖教,是為法寶;剃髮染衣,宣說佛法,是為僧寶。
一體三寶是什麼呢?以一實相的智慧來覺悟這一切法,你就會知道這些個是非空、非有,亦空、亦有,雙亡、雙照,三智圓覺,這個就是自性佛寶了。
爾時,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,入菩薩智光三昧。
當時,金剛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進入了菩薩智光三昧。
入是三昧已,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,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,皆同一號,號:金剛幢,而現其前,咸稱讚言:
進入這個三昧以後,十方各個方向都有十萬佛剎微塵那麼多世界以外,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,他們都是同一名號,叫做,金剛幢。同時出現在金剛幢菩薩面前,共同稱讚金剛幢菩薩說:
善哉!善哉!善男子!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。
善哉!善哉!善男子!你有能力進入這個菩薩的智光三昧。
善男子!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,亦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、威神之力,及由汝智慧清淨故,諸菩薩善根增勝故,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;
善男子!這個智光三昧,是十方各個方面,十萬佛剎微塵那麼多數的諸佛神力共同的加護於你,也是毗盧遮那如來過去的願力以及威神之力,也是由於你的智慧清淨的關係,為了讓諸菩薩的善根能更增長、更殊勝的關係,讓你進入這個三昧來演說佛法。
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,具無礙辯才故,入無礙智地故,住一切智大心故,成就無盡善根故,滿足無礙白法故,入於普門法界故,現一切佛神力故,前際念智不斷故,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,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,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,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,成辦出世助道故,不斷一切智智故,開發大願故,解釋實義故,了知法界故,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,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,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,所謂:演說諸菩薩十迴向。
為了讓這些菩薩得到清淨的無畏,為了讓菩薩們都具足無障礙的辯才(講法能力),為了讓菩薩們進入無障礙智地,為了讓菩薩住一切智大心,為了讓菩薩成就無盡的善根,為了讓菩薩滿足無障礙的善法,為了讓菩薩能進入普門法界,為了讓菩薩能展現一切佛的神力,為了前際念智不斷(我們這個智慧念念當中都不間斷,時時刻刻都在。前際,也就是在妄想之初,看到一切人事物之初,這個智慧都在),為了讓菩薩得一切佛護持諸根,為了讓菩薩以無量門廣說眾法,為了讓菩薩能聽聞佛法以後通通都能明白、還能做到、不再忘記,為了攝護這些菩薩的一切善根(《彌陀經》早就講過了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見佛。你有多少善根,諸佛就會攝護多少,你自己建立多少善根,佛就會攝多少),為了讓菩薩究竟成辦出世間的助道法,為了不斷一切智智,為了開發菩薩大願(以往所發過的願,開發出來。佛的任何一個做法、說法,都起到非常好的目的。就像佛光灌頂啊、現瑞啊、震動大地啊,一切做法都是為了達到一些目的),為了真實地解釋真實義諦,為了讓菩薩們都能明明了了知道法界,為了讓諸菩薩都能生歡喜(如果大家都有歡喜心,才可以契入佛法的;如果大家都沒有歡喜心,就契合不了佛法了),為了讓菩薩修與一切佛相同的平等善根,為了護持一切如來種性。具體要說什麼呢?就是所謂的:演說諸菩薩十迴向。(前面這些話就是為了引發這句)
佛子!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,得佛護念故,安住佛家故,增益出世功德故,得陀羅尼光明故,入無障礙佛法故,大光普照法界故,集無過失淨法故,住廣大智境界故,得無障礙法光故。
佛子啊,你應當藉助佛的威神力量而演說這個法:因為你已經得佛護念了,已經安住在佛家了,也要增益出世的功德,你已經得了陀羅尼光明,你已經進入了無障礙的佛法,可以讓佛法的大光明普遍照耀法界,你已經修集無過失的清淨法(就是說,菩薩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沒有過失,都是清淨的法。尤其是初發心菩薩,總要有過失的,不可能沒有過失。怎麼樣做才能無過失),你已經安住廣大智境界,已經得無障礙的法光。
爾時,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,與無留礙辯,與分別句義善方便,與無礙法光明,與如來平等身,與無量差別淨音聲,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,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,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,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。何以故?入此三昧善根力故。
當時,諸佛馬上給了金剛幢菩薩無量的智慧和無留礙辯才,給了他分辨句子義理的善巧方便,給了他無礙的法光明,給了他如來平等身(最平等的就是自性,再一個就是諸佛如來的功德也是平等的,只是諸佛如來的願力各自不同。法身、功德都給了他,不管他以前成就還是沒成就,都給他了。這個也可以叫印證。多了要除掉,少的那塊兒,佛給填滿了),給了他無量差別清淨音聲(說話能力),給了他不可思議的善觀察三昧,給了他不可沮壞的一切善根迴向智,給了他觀察一切法成就的善巧方便,給了他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的辯才。為什麼呢?就是因為金剛幢菩薩進入了智光三昧,這個三昧本身就有這個善根力(願大家都能早日證得智光三昧,成就這個禪定,那個時候一切諸佛都會加護大家的。)
爾時,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,即從定起,告諸菩薩言:
當時,一切諸佛都用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。金剛幢菩薩得佛摩頂以後,就從智光三昧當中起來了,告訴所有菩薩說:
佛子!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,普能救護一切眾生,所謂:修學去、來、現在一切佛迴向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的,這些大願可以普遍有能力救護一切眾生。也就是:修學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一切佛的迴向(一切佛是怎麼迴向的,我們就開始學)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?佛子!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,三世諸佛咸共演說。何等為十?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,二者不壞迴向,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,四者至一切處迴向,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,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,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,八者真如相迴向,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,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。佛子!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,已說、當說、今說。
佛子,菩薩摩訶薩的迴向有幾種呢?佛子,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,這十種迴向是三世諸佛所共同演說的。
哪十種呢?第一,救護一切眾生(我們要救護一切眾生,在你救護一切眾生的時候要)離一切眾生相,要把自己的功德迴向到這裡。第二,就是不壞迴向。第三,等一切諸佛迴向(我們迴向要跟一切諸佛相等)。第四,至一切處迴向。第五,無盡功德藏迴向(迴向到無盡功德藏上)。第六,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(迴向到自己有能力進入一切善根)。第七,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(我們現在做不到,就發願。發願是因,迴向可以說是緣了。迴向是個種子的殼,功德要填滿這個種子,填滿以後就是飽滿的種子。過去無因,現在做不到。現在沒有怎麼辦?種因)。第八,真如相迴向(要迴向到真如相上)。第九,無縛無著解脫迴向(離開執著、離開纏縛。世界本身就沒有什麼東西纏著你的,好多人為了錢忙了一輩子,忙死了,他說,是被錢纏縛了,那是錯的。錢沒有纏縛你,是你總纏著錢才是真的。世界上哪一樣東西也沒要你去著它什麼,是你要去著的。我們現在想無縛無著也是做不到的,怎麼辦呢?需要迴向了。一切諸佛最初也是做不到的,但是他們會種因,所以,他們就有了這樣的果)。第十,入法界無量迴向(這個法界是無量的,我們怎麼進入這個無量的法界,我們怎麼才能究竟清淨我們那個心,才能充塞虛空、遍法界的進入這個狀態啊,這也要因緣啊)。佛子,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的十種迴向,這是過去佛已經說過的,將來佛必定應當說的,是現在佛今正在說的。(希望大家學過《華嚴經》,發一次願也總是好的。如果是會修行的人,可以經常發的。當然了,你認為這個沒用,可以不發。但是,我建議大家不要認為沒用,這是一切諸佛經過的,一切菩薩正在做的。你要是說沒用,就等於說一切諸佛、諸大菩薩沒用了。所以,我們只能慚愧懺悔自己的心量不足,不能說這個法沒用。)
佛子!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?
佛子!什麼是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?(這是三世諸佛共同宣說的法,也是一切菩薩所要經過的路。而且具體做法說得這樣詳細。如果可以的話,大家真要發心啊。)
佛子!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,淨尸波羅蜜,修羼提波羅蜜,起精進波羅蜜,入禪波羅蜜,住般若波羅蜜,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修如是等無量善根。
佛子,這個菩薩摩訶薩要修行布施到彼岸、清淨戒律到彼岸、修忍辱波羅蜜、發起精進波羅蜜、進入禪波羅蜜,安住般若波羅蜜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修這些等等無量善根。(什麼是善根呢?我們以前總講善根,這個就是善根,六度,四無量心都是善根。善根有無量種。念佛也算是善根。就是你種下什麼東西,就會長出什麼根來。)
(馬上要學到發願、迴向了,迴向,就是把自己搞的填注在自己願望點上,就是發願。好多人認為,我現在發願我做不到,光發空願沒有意義,那是打妄語。實際,這個是跟佛正好相反的話。三世諸佛都在宣說,諸佛菩薩都是這樣過來的。發願非常重要,我們學過因果,知道願是因。但是,世俗間甚至學佛法的人,甚至保持著很堅固的概念,認為發願做不到不好。他們沒有學到,我們可以體諒。但是,我們已經學到了,我們自己不能再有這樣錯誤的概念。)
修善根時,作是念言: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,皆使清淨,至於究竟,永離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閻羅王等無量苦惱。
修這些善根(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等)的時候,應該這樣發願:願這個善根(比如,我現在正在布施),願我布施的善根能普遍地饒益一切眾生,讓這些眾生都能得清淨,讓眾生都能得究竟,讓眾生永遠離開地獄、餓鬼、閻羅王等無量苦惱。(在你修任何一個善根的時候,都可以這樣發願。)
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,以己善根如是迴向: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,令免一切諸苦事故;為一切眾生作護,悉令解脫諸煩惱故;為一切眾生作歸,皆令得離諸怖畏故;為一切眾生作趣,令得至於一切智故;為一切眾生作安,令得究竟安隱處故;為一切眾生作明,令得智光滅癡暗故;為一切眾生作炬,破彼一切無明闇故;為一切眾生作燈,令住究竟清淨處故;為一切眾生作導師,引其令入真實法故;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,與其無礙大智慧故。
菩薩摩訶薩在種善根的時候,用自己的善根作這樣的迴向:我應當為一切眾生做舍(房舍裡面是最舒適的了,房子是比喻),由於我的存在,就盡可能的讓他們免離一切苦事。為一切眾生作護(保護),通通讓一切眾生解脫所有的煩惱。為一切眾生作歸宿,可以讓他們得離所有的怖畏。為一切眾生作趣向(引導他們趣向),讓他們能到達一切智這個地方。為一切眾生作安,可以讓他們得究竟安隱處。為一切眾生作明,可以讓他們得智慧光明,可以除滅他們的癡暗(人在信妄想的、信感覺的時候,完全的就在癡暗當中。有了智慧光明以後,這些就不存在了。但是,你要打開門窗,陽光才能照進來;如果門窗都關得死死的,照不進去的)。為一切眾生做火炬,可以破除眾生的一切無明黑暗(因為眾生都是處在無明黑暗當中,你要是有個火炬就沒有黑暗了,眾生都是在一點光明都沒有的千年暗室,有了火炬就再也找不到黑暗了)。為了一切眾生作燈,讓眾生能安住在究竟清淨之處。為一切眾生作導師(菩薩),引領眾生讓進入真實佛法的義理和境界當中。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(佛),給與眾生無障礙的大智慧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,平等饒益一切眾生,究竟皆令得一切智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就是這樣以這些善根這樣地迴向,平等饒益一切眾生,讓眾生究竟都能得一切智。
金剛幢菩薩代佛宣說,這是一切諸佛的意思啊。在發願的時候,一定要自己有這個嚮往心,如果你有這個嚮往心,種下這個因,只是個時間問題,將來一定會結果的,各位一定會成大菩薩的,如果各位都成了大菩薩的時候,我一定會禮拜的,我一定會讓你們見識見識,什麼叫最如法地供養、恭敬和尊重。
大家珍惜啊,這點因緣來之不易啊,希望大家珍惜好這一切。我們現在有好多好多做不到的,我們現在可以種因、發願、迴向,只是時間問題,一旦開花、結果,我們這些事都做得自在如意了。如果從我們最初學習《華嚴經》,大家捋順一下整個順序,不難發現,要記住整個過程啊。從最初的時候,諸天、諸大菩薩的種種讚歎,顯發了佛的無量功德,經過他們的顯發,讓我們生起極大的嚮往心;不管你從哪一點生起嚮往心,都會叫初發菩提心。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的,他可以引導你來成就佛的一切功德和智慧。我們光初發心了就可以嗎?發心以後,我們具體怎麼做呢?現在我們十迴向裡面就已經談到了具體的做法。在這之前已經說到了,他已經漸漸地開始讓我們發願了,告訴我們什麼叫施捨、什麼叫修行,一點一點,非常次第地到了十迴向。我們現在跟一切諸佛共同地學習,因為這是他們都做過的,現在的菩薩、未來的諸佛現在正在做好,將來的菩薩必定會去做的。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開始了呢?如果願意,又不是多難的事,只是你現在天天發願,而且你這個願你又非常非常地嚮往得到它,有這個願望,即使你僅僅有一次也是好的。我的心沒有太大的嚮往心,你想不想離苦得樂、得究竟樂?那你想得究竟樂,這就是已經開始了,就這樣發願啊,將來也可以成就好多好多的安樂。
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了,就無需要我們去發願了,無需要我們去迴向了,因為能做到的就是佛了,我們肯定、一定是做不到的,所以我們要發願。
發願不能太簡練了,記住,要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,才可以護持眾生呢?你想讓眾生離苦,眾生都挨餓的時候,你有那麼多糧食給眾生吃嗎?所以,菩薩要想讓眾生離苦,首先要自己擁有這一切,這個一定要清楚。菩薩為一切眾生修行的時候開始,這一切福德、智慧就已經開始擁有了,非常殊勝的。
1、問:我現在非常想做菩薩,更想做佛。
答:好,那就把這些願都發成啊,我不知道你這些願是不是都發成了。我們學《華嚴經》以來,一點一滴,已經走到這麼遠了,大家還認為我們學得慢了,實際并不慢啊,大家如果願意以修行的方式來過度的話,這已經很快了。希望學一點能做一點,僅僅做一次也好。
2、隨喜讚歎金剛幢菩薩進入智光三昧之善根所發起的一切功德。願一切眾生、一切時、一切處佛智慧現前,能如法、善用其心降伏四魔,入智光三昧等一切三昧,獲一切諸佛加護,得一切善根成就。
厲害!但是,我們還是老實一點的好。三世諸佛所共同宣說的這些迴向,我們是不是迴向了呢?這個很重要的。我希望是依教奉行,經教裡面原模原樣的願,大家是不是發下來了?你稍微變一點是可以的,但是不可以總變的。如果這些願,我們在過去有一粒也是好的。如果現在能天天如是,將來我一定會禮拜你的了。發這些願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虔誠、非常鄭重其事的,一定要合掌,如對佛前,發下莊重的願望。即使是種一粒因,也要圓滿它。
3、世俗人常說的愛面子、虛榮心和堅固的我相有什麼區別呢?
答:那只是我相的一點,愛面子、虛榮心只是貪名這個點上,只是我相之一。還有好多,貪心、瞋恚心,沒有我相,貪什麼、瞋恚什麼?真正識破了我相的虛偽性,這一切無明煩惱也跟著降伏了,非常重要的。
4、我們爭取聞思修同步進行。聽聞佛法以後馬上思維,思維以後馬上作用出來,僅僅作用一次也是好的。
5、我們吃飯就有好多願,那就忙了,好久時間啊。
答:有的時候,不需要好久的,你只要是想過了,是為了這個我才吃飯,我就是為了身體裡面的眾生才吃飯,現在我給他飲食安樂,將來我給他究竟安樂,每一次這樣想一下,能占幾分鐘啊?我就不相信大家吃飯呢都那麼快,應該沒有問題的,就是你真誠的發個願就可以了。
6、具體發願,我們一定要按佛經,字可以變化一下,但是義理絕對不要變的。
7、我吃什麼都喜歡吃。
答:不盡然啊,現在讓你吃土、吃石頭,你喜歡嗎?並不是什麼都喜歡的。你現在凡是喜歡吃的,肯定是你喜歡吃的了,你說的那些食物都是在你喜歡的範疇之內。最好的東西,不是讓你自己去貪求這些。真正你在貪味道的時候也是件好事,你可以藉助它想象,味道是什麼,在哪裡?過了喉嚨以後,味道在哪裡?變成大糞以後,味道在哪裡呢?又是什麼味道了呢?究竟什麼是味道啊?實際,搞來搞去,只是一種幻覺。我們永遠不被這些幻覺所迷惑,永遠運用智慧面對一切人事物就可以了。你真正長時間用智慧觀察,自然不會迷惑自己了,真正就達到了無貪。如果你說無貪,但是你沒有智慧,也是達不到的。一定要經常地運用智慧突破自己所有的障礙。或許你在這一點上不貪,在其他點上有沒有貪呢?人表現貪,不僅僅是吃、穿,有好多點,我們都可以一一地去對治它。
8、我們什麼也不是啊?我們只是蟲子的聚合體。
答:在另外一部佛經裡面講,我們的身體叫蟲巢,它們在裡面吃喝玩樂,是它們的天地。我們把蟲子的巢穴當作自己,真夠自我欺騙的了。
9、要修不淨觀,飲食不淨。
答:當然了,二乘學者可以用不淨觀來觀察一切不淨,大乘學者要利益一切眾生為本,所以不去說飲食不凈,是直接用這些飲食利益一切眾生。大小乘教法的目的不同。小乘教法是直接脫纏去粘,直證解脫,不管那麼多眾生的事。大乘是以眾生為本的。小乘裡面說吃肉、五辛是可以的;大乘裡面講吃肉是斷一切慈悲的種性啊,吃五辛就更難超越自己這些貪瞋癡習氣了,它會加固這些習氣,有藥性的。所以最終目的地不同,小乘是直接成阿羅漢,大乘是利益一切眾生,直接成佛道的。我們在學大乘菩薩精神的時候,不可以運用小乘教法,不然的話就會出現自相矛盾的事。佛說小乘法,是知道那些眾生的根基是那個,適合學那個。現在大家學《華嚴經》想必是一定有這個根基和因緣,現在我們是以大乘為本就不能摻雜小乘概念了。
10、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真正心意柔軟下來,不要太剛強。剛強不是一件好事。
禪悅——禪定的快樂。
發願,一定要配合自己的心,不只是念出來。
11、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都是相互依賴的,你現在依賴別人這些,將來都會形成別人依賴你的果。
12、願一切眾生都能隨時隨地發善愿,轉世間的無意義的塵勞為無上微妙凈行,直接與佛的境界相應。
13、習氣是可以建立的,也可以破除的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,與其親友等無差別。何以故?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,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。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,菩薩亦以慈眼視之,終無恚怒。普為眾生作善知識,演說正法,令其修習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對於非親友要守護,而且要跟守護親友一樣無差別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菩薩摩訶薩已經入一切法平等性(你這個菩薩一定要明白心是什麼、自性是什麼,知道這個以後就知道了,一切法,親友啊、不是親友啊,都是自性地變現,所以,不可能喜歡管哪一個或者不喜歡管哪一個,因為這一切眾生都是他自性的一個點,他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當下,也是捨棄他的自性啊,任何一個親友、非親友的自性都是他的自性啊,所以就會平等的、無差別的去守護、迴向)。菩薩不會對於眾生起一念之間的非親友想(這個不是我親戚、不是我朋友,不會有一念這樣的想法,因為菩薩摩訶薩已經入一切法平等性故,所以這樣去看待一切事物)。假設有眾生對菩薩這裡起種種的怨害心(怨這個、怨那個,種種的怨害心),菩薩也應該以慈眼去看待他(給他快樂),絕對不會有一點瞋恨心。菩薩普遍地為一切眾生做善知識,演說正法,讓眾生修習。
譬如大海,一切眾毒不能變壞。菩薩亦爾,一切愚蒙、無有智慧、不知恩德、瞋很頑毒、憍慢自大、其心盲瞽、不識善法……如是等類諸惡眾生,種種逼惱,無能動亂。
就像大海一樣,一切眾毒不能變壞(比如毒蛇的毒放到大海裡面,也破壞不了大海)。菩薩跟大海是一樣的,一切眾生是愚蠢的、蒙昧的、沒有智慧的、不知恩德、個個瞋很頑毒、驕慢自大、他們的心無知無明、不認識善法……一切眾生就是這樣的,這些惡眾生,因此他們都會對菩薩進行種種的逼迫、惱害,但是菩薩不會動亂。
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,不以生盲不見故,隱而不現;又復不以乾闥婆城、阿脩羅手、閻浮提樹、崇巖、邃谷、塵霧、煙雲……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,隱而不現;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,隱而不現。
就像太陽出現世間,不會因為有眾生是盲人看不見,就不出現了;也不會因為乾闥婆城、阿修羅手、閻浮提樹、崇山峻嶺、峽谷、塵霧、煙雲等,這些物都會形成障礙,看不到太陽,但是太陽不會因為這些事不出現了;太陽也不會因為時節改變,不出現了(不會說,現在是冬天,我不出現;也不會說,現在是夏天,太熱了,不好,不出現了)。
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有大福德,其心深廣,正念觀察,無有退屈;為欲究竟功德智慧,於上勝法心生志欲;法光普照,見一切義;於諸法門,智慧自在;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,曾不誤起捨眾生心;不以眾生其性弊惡、邪見、瞋濁、難可調伏,便即棄捨,不修迴向;
菩薩摩訶薩也是這樣的,他有大福德,他的心非常深廣,都會正念觀察,沒有退失、屈服,不會斷掉自己無上菩提的善根;
菩薩為了想究竟成就功德智慧,對無上、最殊勝的法心生志欲(嚮往,立志成就);
菩薩以法光普照世間,見到一切人事物的究竟義理、根本處;
對於任何一個法門,都會依自在的智慧去契合這些法門;
菩薩常常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(就算是成就無上菩提、成就福德、成就智慧,也是為了一切眾生而去修這些善法的,這是菩薩的最初發心),所以,從不因為誤會生起舍離眾生的心(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事毀壞他的道心);
菩薩不會因為眾生性質太弊惡、邪見、瞋恚、濁惡、難可調伏就舍離眾生,不修迴向了;(這些眾生太可怕了,加上前面說的不知恩德啊,憍慢自大啊,這些都加起來,太可怕了,算了,不修這個了,修其他的迴向吧。菩薩不會這樣的。)
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,救護眾生,恒無退轉;不以眾生不知報恩,退菩薩行,捨菩提道;不以凡愚共同一處,捨離一切如實善根;不以眾生數起過惡,難可忍受,而於彼所生疲厭心。
菩薩只是以菩薩的大願甲胄來莊嚴自己,(這些大願成熟的時候就去)救護一切眾生,而且在救護的時候,永恆不會退轉;(你可能會說,自己肯定會退轉的,這麼可怕,那是你過去沒修過這個因。如果你就是為這些人、事修的,就可以達到不退轉。你這個因種好了,絕對可以做到,甚至不需要你想象。)
菩薩不會因為眾生不知報恩就退失菩薩行、舍離菩提道;(眾生你造什麼業是你的,他盡可能地救濟。他不會因為眾生造業,他捨菩提道的。)
菩薩不會因為跟愚蠢的凡夫共同處在一起就舍離一切如實的善根(身在曹營心在漢,重點是趣向和興趣。如實善根=佛法。不改變菩薩的志向。);(愚蠢的凡夫都是什麼相,前面已經說過了,菩薩不會被他們感染,不會舍離善根,自己去修好自己每一個善根。)
菩薩不會因為眾生數數地造惡業而難以忍受,就對眾生生起疲憊、厭煩心。(如果過去種好這個因的菩薩,絕對不會對眾生生起厭煩心;如果沒有這個因,遇到這個事,一定會生起厭煩心、疲勞心。所以說,迴向尤為重要。記住: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副相,所以,很少有人敢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利益眾生,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很少啊。就是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沒人管,他才發那麼多願來管我們。現在輪到我們了,我們應該怎麼做啊?憑我們現在的能力做不好、做不到,以前沒有這樣迴向和種因。現在即使種一粒因,將來也會收好多果的。)
何以故?譬如日天子,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不但為一眾生故,修諸善根,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,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為什麼菩薩會這樣呢?如同太陽,不只是為了一件事出現世間。(比如,眾生喜歡我就出現,眾生總氣我,我就不出現了,不會這樣的。太陽出現世間總有種種的利益。)
菩薩摩訶薩也是這樣的:不是為了一個眾生而修一切善根的,不是為了一個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。菩薩是為了普遍救護一切眾生的關係去修這些善根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。
如是,不但為淨一佛剎故,不但為信一佛故,不但為見一佛故,不但為了一法故,起大智願,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
就是這樣,不只是為了清淨一個佛世界,不只是為了信一佛,不只是為了見一佛,也不只是為了一個法生起大智願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
為普淨一切佛剎故,普信一切諸佛故,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,普解一切佛法故,發起大願,修諸善根,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真正的菩薩是為了普遍清淨一切佛的世界,普遍地信一切諸佛,普遍地承事供養一切諸佛,普遍地解一切佛法,為了這些發起大願,修所有善根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。(如果你不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不是為了去清淨一切佛土,不是為了親近供養一切佛,不是為了信一切佛,不是為了解一切佛法,還不能叫真正的大乘菩薩行者。如果你這個因沒種好,將來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一定會遇到種種的障礙,因為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樣的。如果你有這個因,將來絕對能做好。如同歌利王割截佛的身體的時候,佛就能做到。為什麼他能做到,我們不能做到呢?就是他種過這個因,我們沒種過,所以他能做到,我們做不到。)
好多人說,我學的是大乘法,我就是大乘菩薩了,那你有沒有真正的為一切眾生著想呢?如果沒有,那很難說是一個標準的菩薩。因為真正的菩薩就是為了一切眾生從而發心的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,起廣大心、不退轉心,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,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根據一切佛法,生起廣大心、不退轉心,在無量劫中修集稀有難得的心寶,會和一切諸佛的心平等。
菩薩如是觀諸善根,信心清淨,大悲堅固,以甚深心、歡喜心、清淨心,最勝心、柔軟心、慈悲心、憐愍心、攝護心、利益心、安樂心,普為眾生真實迴向,非但口言。
菩薩就是這樣觀察一切善根,令自己信心清淨,大悲堅固。以甚深心、歡喜心、清淨心、最勝心、柔軟心、慈悲心、憐憫心、攝護心、利益心、安樂心,普遍為眾生真實迴向,不只是說說而已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,作是念言:以我善根,願一切趣生、一切眾生,皆得清淨;功德圓滿,不可沮壞,無有窮盡;常得尊重,正念不忘;獲決定慧,具無量智;身、口、意業,一切功德,圓滿莊嚴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用種種善根迴向的時候,應該這樣發願:以我善根,願一切趣生、一切眾生都得利益;令他們功德圓滿,不可沮壞,沒有窮盡;常得尊重,保持正念不忘;獲得決定智慧,具足無量智慧;身口意業一切功德都圓滿莊嚴。
又作是念:以此善根,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,無空過者;於諸佛所,淨信不壞;聽聞正法,斷諸疑惑,憶持不忘,如說修行;於如來所,起恭敬心,身業清淨,安住無量廣大善根;永離貧窮,七財滿足;於諸佛所,常隨修學,成就無量勝妙善根,平等悟解,住一切智,以無礙眼等視眾生;眾相嚴身,無有玷缺;言音淨妙,功德圓滿,諸根調伏,十力成就,善心滿足,無所依住。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,得無量住,住佛所住。
還要這樣發願:以此善根,令一切眾生都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沒有空過的;在所有佛那裡生起清淨不壞的信心;聽聞正法,斷除所有的疑惑,對正法憶持不忘,如說修行;對佛生起恭敬心,身業清淨,安住無量廣大善根中;永遠離開貧窮,具足七聖財;常常追隨一切諸佛修學,成就無量殊勝微妙善根,平等明白、理解、安住一切智,用無礙眼平等觀察眾生;用種種佛的莊嚴,莊嚴自身,沒有瑕疵;語言音聲清淨美妙,功德圓滿,一切諸根得以調伏,成就佛的十力威德,善心圓滿成就,無所依住。令一切眾生普遍得佛的安樂,得無量安住,住佛所住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,造作惡業,受諸重苦;以是障故,不見佛,不聞法,不識僧。便作是念:我當於彼諸惡道中,代諸眾生受種種苦,令其解脫。菩薩如是受苦毒時,轉更精勤,不捨、不避、不驚、不怖、不退、不怯,無有疲厭。何以故?如其所願,決欲荷負一切眾生,令解脫故。菩薩爾時作是念言: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,隨業流轉,邪見無智,喪諸善法,我應救之,令得出離。
(即將要學習到的就是,什麼是菩薩了。大家對菩薩的認識也會更透徹了。由於我們對菩薩的認識更透徹了、更明白了,我們自己能不能發起一個願做菩薩的心?而且一定要清楚明了的。)佛子!菩薩摩訶薩見到一切眾生在那裡造作種種的惡業,由於他們造作惡業,所以他們受著種種的苦,種種無盡的苦;受苦的時候又在造惡業,然後又要受苦,就這樣沒完沒了了。由於這些障礙,他們不得見佛,也聽不到法,也沒有辦法真正認識僧(好多人說,我見過、我認識了,光頭披袈裟的就是僧。那你見到的只是形相,你并沒有認識僧啊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清除這些惡業障啊)。這個時候菩薩就發願:我應該在這些惡道當中,代替一切眾生承受他們所要承受的種種苦,讓他們得以解脫。(大家想想可怕吧?真要是這樣的話,這些眾生不停地造惡業、受苦,那就等於我們要不停地代他們受苦,那得受到什麼年月去啊?一個真正的菩薩,真正為眾生發心的菩薩,照樣可以發心。就看大家的心量是不是菩薩了,如果一點一點詳細去解,相信大家都會發起心來)。這些菩薩代一切眾生受苦的時候,更加精勤,更加不捨眾生,不會逃避(這些眾生還在造,我總要替他們受,沒完沒了的,太可怕了,還是逃避了吧。菩薩不會的),不會驚訝,不會害怕,不會退怯,不會有疲勞和厭倦。為什麼呢(我們見到了就會害怕呢)?因為如其所願啊(菩薩發心就為了饒益眾生的,這個願在這兒,最後要兌現的。這樣做,就符合了自己的願),當時發願的時候是絕對地想負擔、承載一切眾生苦難的,是想讓他們解脫的,(現在有辦法了,你不去替他們受,誰替他們受啊?就該你受的嘛。如果你還是害怕,那就是菩薩乘法沒學好,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幻啊,你把這些都當真實想,那的確是太可怕了。但是,記住,這一切都是幻化的。菩薩乘的基礎還沒有建立起來,才會害怕的)。菩薩這個時候要這樣想:「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等無量苦難處啊,他們在隨著業流轉(有什麼業就會顯什麼相),在現這些相的時候還是邪見、沒有智慧,喪失了本來僅有的一點點善法。我應該去救護他們,讓他們得以出離。」
又諸眾生愛網所纏,癡蓋所覆,染著諸有,隨逐不捨,入苦籠檻,作魔業行,福智都盡,常懷疑惑,不見安隱處,不知出離道,在於生死輪轉不息,諸苦淤泥恒所沒溺。
還有,眾生被愛網所纏縛,被愚癡所覆蓋,就會染著這些有,這樣就會追逐人事物不肯捨棄(因為有愛),就進入了苦的門檻了(領域),這樣就會做魔業行,福德、智慧都會耗盡了,就會常常懷著疑惑(忽然對這個生疑、對那個生疑,對這個迷惑,對那個迷惑),這樣的人不見安隱處(佛法講究的真正安隱處,十善業就是安隱處啊,禪定境界、無上智慧都是安隱處啊,我們就應該安住在這裡才能得安樂。眾生不見,為什麼呢?因為他追隨這些東西去了,追逐這些人事物,成天追;追完了就去造業,所以他見不到安隱處的,他只能見到疑惑點),也不知道什麼叫出離道(光憑文字上用功夫不行的,真正自己在心裡建立起來什麼是出離道,不管是大乘還是二乘,都要建立起來),他不停地在生死當中輪轉,就這樣在一切苦海當中,在苦的淤泥當中被淹沒了。
菩薩見已,起大悲心、大饒益心,欲令眾生悉得解脫,以一切善根迴向,以廣大心迴向,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,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,願諸眾生普得清淨,究竟成就一切種智。
菩薩見到這些以後,就生起了大悲心(要拔除他們的苦,這些眾生太苦了)、大饒益心(真正給他快樂),想讓一切眾生都能得解脫,因此菩薩以一切善根來迴向,以廣大的心來迴向,会像三世菩薩以前所修的那樣迴向,会像《大迴向經》中所說的那樣去迴向,願一切眾生都能得清淨,都能究竟成就一切種智。
復作是念:我所修行,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,不為自身而求解脫,但為救濟一切眾生,令其咸得一切智心,度生死流,解脫眾苦。
又這樣想:我所修行的這些,原本就是為了想讓眾生都能得成無上智王(佛),不是為了自己求解脫的,只是為了救濟一切眾生,讓他們都能得到一切智心,讓他們都能度過生死流,讓他們都解脫眾苦。(確確實實,菩薩最初發心是完整為眾生的,不是為自己的。所以,他為眾生作迴向的時候,最先得到的是菩薩。誰種因,誰結果。你造的這個業不會兌現在外界的地水火風上,都會圍繞著你自己來感受。所以,菩薩會先成就這些。但是,菩薩最初發心不是自己先成就的,想先讓一切眾生成就的。所以,他自己成就了就更有智慧、更有能力、更有福德、更有辯才來利益眾生了。)」
復作是念: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,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。我當普為一切眾生,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,盡未來劫,受一切苦,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。何以故?我寧獨受如是眾苦,不令眾生墮於地獄。我當於彼地獄、畜生、閻羅王等險難之處,以身為質,救贖一切惡道眾生,令得解脫。
菩薩還應該這樣去想:我應當普遍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,讓他們都能得以出離無量的生死眾苦這個危險地帶。我應該普遍為一切眾生在一切世界、一切惡趣中,盡未來劫,受一切苦(不需要吃驚、不需要害怕,真正透達願力的人,不需要害怕的),因此要常常的為一切眾生勤修善根(你現在想迴向,要有這些善根才能發願的,沒有善根不行的。要有功德,沒有功德不能發願的)。為什麼呢?我寧可一個人來承受這一切苦,不會讓眾生墮在地獄當中,所以,我應該在地獄、畜生、閻羅王等這些險難之處,拿我自己做人質,來救護一切惡道眾生,贖他們的一切罪,讓他們都能得以解脫。
復作是念: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,所言誠實,無有虛妄。何以故?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,不為自身求無上道,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。何以故?世間之樂無非是苦。眾魔境界,愚人所貪,諸佛所訶,一切苦患因之而起;地獄、餓鬼及以畜生、閻羅王處,忿恚鬪訟,更相毀辱。如是諸惡,皆因貪著五欲所致。耽著五欲,遠離諸佛,障礙生天,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!
菩薩還要這樣去想:我願保護一切眾生,終不舍離,我所說的話啊,我發的願是誠實的,沒有虛妄。為什麼呢?我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才發菩提心的,不是為了自己求無上道,也不是為了求五欲境界以及三界當中的種種樂而修菩提行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世間的樂無非是苦,是眾魔境界(喜歡的、討厭的,那都是眾魔境界啊),那是愚蠢的人所貪著的事,這些都是諸佛所呵責的,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苦患的起因,(你還去貪嗎?你去貪任何一點都會生無量的苦,你去貪啊,貪吃喝玩樂,貪任何一點都會有無量的苦患)。地獄、餓鬼以及畜生、閻羅王處、忿恨、瞋恚、鬥爭、訴訟,互相毀辱,這些惡都是因為貪著五欲導致的。沉迷、執著在五欲當中,遠離諸佛,障礙生天,還怎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!
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,終不為彼五欲樂故,求無上菩提,修菩薩行;但為安樂一切眾生,發心修習,成滿大願,斷截眾生諸苦羂索,令得解脫。
菩薩就是這樣觀察一切世間,貪少量的慾望也會受無量苦的,所以菩薩終不會為了五欲而求無上菩提,也不是為了五欲而修菩薩行;只是為了安樂一切眾生(因為想給一切眾生安樂,你要知道什麼是究竟安樂啊,什麼是苦的因啊。無量苦的因是什麼?就是五欲樂,當時感受很好,但是,它會生成無量苦),發心修習,成就滿足大願,斷除截斷眾生所有苦的罥索,讓他們都得以解脫。(但是事情也不是那麼簡單的,因為眾生的五欲樂,你要是給他斬斷了,他還會跟你翻臉的,我最喜歡的東西都給我搞沒有了,那還行啊!我們現在學的法是最真實的法,是真正講菩薩的真實境界。在其他經典裡面還有的時候還滿眾生願啊,比如有的眾生貪財,有的時候跟菩薩求財,菩薩還要滿願。眾生都愛命,有病了,治不好的時候,求菩薩,求好了,菩薩為什麼讓他好啊?眾生為什麼求命啊?因為眾生愛命啊。在《圓覺經》裡面講了,眾生愛欲為因,愛命為果的。他愛這個命,想多活兩天,這個是欲啊,菩薩怎麼還讓他去愛欲呢?因為一切法首先要建立在因緣上。我們現在學的法是最真實的法,就是菩薩現真實的感受是什麼,並不是菩薩的具體善巧方便。)
佛子!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:當以善根如是迴向,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、利益樂、不受樂、寂靜樂、無依樂、無動樂、無量樂、不捨不退樂、不滅樂、一切智樂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還要這樣去想:我應當用所有的善根作這樣的迴向,讓一切眾生都能得究竟樂、利益樂、不受樂(既然是樂,為什麼不受樂呢?不受樂還要樂幹什麼呢?實際,有時候,這個樂你去感受它,它也是一種虛妄。你不去感受這些幻化樂的時候,那是一種自然樂,禪定的快樂,那種快樂更殊勝,所以我們不去受這些樂,以免我們出現問題。就是對禪定的樂,佛也做過開示,如果沉浸在禪定的快樂當中也是一種墮落)、寂靜樂、無依樂、無動樂、無量樂、不捨不退樂、不滅樂、一切智樂。
復作是念:我當與一切眾生作調御師,作主兵臣,執大智炬,示安隱道,令離險難,以善方便俾知實義;又於生死海,作一切智善巧船師,度諸眾生,使到彼岸。
菩薩還要這樣想:我應該為一切眾生作調禦師(調伏眾生、訓練眾生),作主兵臣,執持大智炬,有能力為眾生示現安隱道,讓他們都能脫離險難之處,都能以善巧方便真實的知道諸法實相;願我在生死大海當中,作具足一切智慧的、善巧方便的船師,度脫眾生,讓眾生都能到彼岸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,所謂:隨宜救護一切眾生,令出生死,承事供養一切諸佛,得無障礙一切智智,捨離眾魔,遠惡知識,親近一切菩薩善友,滅諸過罪,成就淨業,具足菩薩廣大行願、無量善根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善根作這樣的迴向,具體就是:隨宜救護一切眾生,讓他們都能出離生死;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從而得無障礙的一切智智;舍離眾魔,遠離惡知識,親近一切菩薩善友,滅除所有的過罪,成就清淨業,具足菩薩的廣大行願、無量的善根。(實際,在這裡面都表達的很清晰了,我們真應該做這些迴向,我們自己首先會成就的。我們現在迴向,利益一切眾生,我們從因果概念來看,我們在利益眾生的時候,自己種因,自己先結果。結果以後就會有真實的菩薩境界和能力來利益眾生了。比如,我們願眾生捨離眾魔,什麼是眾魔啊?魔有四種,死魔、天魔與我們自身不相干,雖然他們會干擾我們;與我們自身相關的是五蘊魔和煩惱魔,執著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魔;執著貪瞋癡慢疑的、放不下的,那就是煩惱魔。我們自己這塊魔,是不是願意捨離啊?現在大家是做不到,正因為做不到,所以才需要迴向,需要種一個因,將來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捨離這些眾魔狀態。到那個時候,大家自然會做好,很容易做好。我只是說一個事,希望大家透過一個事來全面的理解就好了。)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,作如是念: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,多日出現;但一日出,悉能普照一切眾生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以善根做了純正地迴向以後,要這樣去想:不會因為天下眾生多就會有多個太陽出現;只有一個太陽出現,可以普遍照耀一切眾生。
又,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,知有晝夜,遊行觀察,興造諸業;皆由日天子出,成辦斯事,然彼日輪但一無二。
再一個,一切眾生不是因為自身有光明才知道有晝夜,遊行、觀察、造作諸業;都是由於太陽的出現才能成辦這些事,但是太陽只有一個、沒有兩個。
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修集善根迴向之時,作是念言:彼諸眾生不能自救,何能救他?唯我一人,志獨無侶,修集善根如是迴向。所謂:為欲廣度一切眾生故,普照一切眾生故,示導一切眾生故,開悟一切眾生故,顧復一切眾生故,攝受一切眾生故,成就一切眾生故,令一切眾生歡喜故,令一切眾生悅樂故,令一切眾生斷疑故。
菩薩摩訶薩也是一樣的,修集善根迴向的時候,這樣想:這芸芸眾生沒有能力自我救護,怎麼還能救得了別人呢?真正能救護眾生的只有我一個人(先不要評論是不是慢心,大家想想看自己是菩薩嗎?菩薩都會捨離眾魔的,捨離思惑煩惱的,大家捨離了嗎?所以大家還都認妄為真,還不能算是菩薩。真正來講,大家確確實實自己都救不了自己,怎麼救別人啊!這個話一點也不狂妄,是如實地宣說,這個是在眾生界來說的,不是說再沒有其他佛菩薩了。他所針對的點不同啊,如果他是對佛菩薩說的不行,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說志獨無侶,會說處處都是伴侶,都是佛法的伴侶。因為他面對的是眾生,所以是志獨無侶),志獨無侶。在修集善根的時候應該這樣迴向,就是:為了想廣範圍地度脫一切眾生,為了普照一切眾生,為了示現引導一切眾生,為了開啟眾生的覺悟,為了關照一切眾生,為了攝受一切眾生,為了成就一切眾生,為了讓一切眾生都能歡喜,為了讓一切眾生都能快樂,為了讓一切眾生都能斷疑惑。
佛子!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:
佛子!菩薩摩訶薩還要這樣去想:
我應如日,普照一切,不求恩報。
我應該像太陽一樣,普遍照耀一切,(給與一切眾生生存的機會),不求大家回報。(大地也給了我們無盡的恩德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一切一切都是大地給的;但是,我們給大地的是什麼呢?無非是垃圾、糞便,但是大地從來沒有求恩報。菩薩就要這樣去想。)
眾生有惡,悉能容受,終不以此而捨誓願;不以一眾生惡故,捨一切眾生。
眾生有惡(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非是業、無非是罪),我們要通通都能接受,始終不會因為眾生有惡、不知報恩而捨掉誓願;也不會因為一個眾生惡,捨離一切眾生。
但勤修習善根迴向,普令眾生皆得安樂;善根雖少,普攝眾生,以歡喜心廣大迴向。
菩薩只要勤快修習所有的善根、去迴向,普遍讓眾生都能得安樂;雖然說善根很少,但是可以普遍攝一切眾生,以歡喜心做廣大迴向。
若有善根,不欲饒益一切眾生,不名迴向;隨一善根,普以眾生而為所緣,乃名迴向。
如果有善根,不想饒益一切眾生,不能叫迴向;(大家學法是為了成就自己和一切眾生。不要學完法以後,去看天下人,說:你們那個迴向都不能叫迴向,《華嚴經》說的。去跟人家說去、去跟人家爭論去,沒有那個意義。記住: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師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這一切都要靠因緣的。有好多眾生,只有那個因緣,他就信那個的。我們的因緣不如人家師徒的時候,我們不能硬拉,那就會拔苗助長了,不但長不起來,還會斷根的。如果真正的對你有信心,向你求法,你可以告訴他,在《華嚴經》裡有這樣的話。如果你有極大的歡喜心,廣大地迴向,但是你不是想饒益一切眾生的,那個不能叫做迴向。你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。)隨我們任何一個善根,都是普遍的以眾生而為所緣去迴向,這樣才叫迴向。(你的每一點一滴都是為了眾生,不會說,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為眾生的,還有一點為自己吧,那個還不夠標準啊。)
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,
把眾生安置在無所住的法性當中,要做這樣的迴向。
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,
願一切眾生都能見自性是不動不轉、不生不滅的,要這樣迴向。
於迴向無所依、無所取迴向,
對於迴向要無所依、無所取,這樣去迴向;(無所依,不要說你種了一粒種子,成天守著這一粒種子,不管前面、後面的事了,總在那兒等著開花、結果,那樣的話,會把你急死的。)
不取善根相迴向,
(不要認為我現在已經成就了這個善根,認為這些都是實有的。要知道,這些都是在建立幻化現象,如果你還執著幻化現象為實有的,那還是錯誤的。所以,)你應該這樣,不取善根相迴向。(迴向可以讓我們成就一切善根,但是我們不取迴向,不認為它是實有的。如同山河大地、男女老少,一切一切,都是幻化的。)
不分別業報體性迴向,
不去分別業報體性,做這樣的迴向。(我們把所有善根迴向,迴向到,不分別業報體性。大家難以理解,如果不去分別這些事,還學因果幹什麼呢?我們現在是迴向,是種個善因。業報現象來講,可以分別,那是智慧,叫妙觀察智。但是,那些業報的體性,真如本性,怎麼分別呢?是能分別的嗎?他不是能分別才能知道的事。這是一種覺悟,不是分別才知道的事。)
不著五蘊相迴向,
(什麼是佛啊、什麼是魔啊?這個就是魔,執著五蘊的,執著這個身體、身體的感受、妄想的,那就是五蘊魔嘛。我們現在做不到不執著它,怎麼辦呢?我們可以迴向),不執著五蘊相;(我們種了這個因以後,將來就可以自然地做到。)
不壞五蘊相迴向,
不壞五蘊相。(前面講了,不執著五蘊相,乾脆把這個五蘊相破壞了吧,那也不行的。因為你是菩薩,你需要這個五蘊的色身,只有這樣才能跟眾生現同類身,才可以更好地幫助他,所以,不能壞這個五蘊相。要知道這個五蘊身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。)
不取業迴向,
我們把所有善根作迴向,迴向到不取業這塊兒。(我們每天都在造善業、惡業。取業,就是認業為真實的、是實有的。不取業,就是不認它是實有的。我們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夢幻景象就對了。)
不求報迴向,
不求果報,(不求別人回報個什麼。比如我們現在利益一切眾生,總想著,眾生啊,我幫了你許多許多,你也不給我買個飛機啊?不怎麼樣啊?那就不是菩薩了。菩薩首先要種好這個因,把所有善根迴向,不求這個報,只管利益一切眾生。實際,利益一切眾生是最聰明、最有智慧的做法,因為你在利益眾生的同時,你已經成就了你該得到的一切,你還求什麼果報呢?要求什麼報的話,永遠求不到的。你該得到的已經得到了,在你利益眾生的當下,你已經得到了,無需要你再求個什麼果報的。)
不染著因緣迴向,
(我們都知道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們要有這個智慧,但是)不要染著因緣,(不要把這個作為最根本、最真實的。最根本、最真實的是自性。這個因緣果報是自性上所展現的幻化用,心體的用。我們對著一切用來講,可以發生一切用。但是,在用的當下不染著。菩薩要廣範圍地應用,什麼都要做。如果沒有這個善根,必然會染著。怎麼辦呢?先種下這個,不染著。但是還藉助因緣創造這一切,創造一切的時候不染著。如同蓮花,不染著水的。菩薩在眾生當中,要建立一切因緣,成就一切事業,但是又不染著這一切;又在這裡面,又不染。大家現在做不到,當然了,過去沒種這個因。現在,諸佛在教我們怎麼樣種因,將來好做到。)
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,
我們現在做這樣地迴向,不去分別於因緣所起的一切事。(按理來講,菩薩應該去分別這些事。為什麼不去分別呢?因為每一個過程當中的菩薩迴向的各自不同。比如,從北京到上海的路分成十段,最初一段怎麼走,第二段怎麼走……,整個一個菩提道分成若干段以後,每一段都有單獨的佈局。這是初地菩薩,有初地菩薩的目的和要做到的事;二地菩薩有二地菩薩必須要做到和做好的事。但是,好多事情,如果你過去沒有這個因,你現在是做不好的。做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呢?這就牽扯到迴向的功夫了。如同我們學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一樣,每一個菩薩的具體做法,甚至都要阿僧祇劫才能圓滿的成就。為什麼呢?從因到結果,以及結果以後你再努力去做,以及真實的做利益眾生的事,好多內容,需要那麼久的時間。在最初階段的時候,如果你成天去分別這個、分別那個的話,你就很難成就。大家想想看,比如說你在發光地的時候,一定要藉助禪定啊。你在藉助禪定的時候,你要是成天分別這些因緣所起的事,你就沒辦法成就三地境界了。所以,我們現在就應該去種好這個因,迴向就是種這個因。再一個,這裡是讓你不去分別,並不是不讓你用智慧。什麼叫智慧,什麼叫分別。智慧就是光明,分別是無明。你依無明才會分別的,你依智慧是不需要分別的。光明和黑暗不可能同時存在的。所以,我們對於因緣所起的事情都要以智慧來觀察,不依無明去分別。)
不著名稱迴向,
要迴向,不執著名稱。(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現在太執著名稱了。比如,現在人人都有個名稱。別人要是罵這個名稱的時候,你就以為在罵你,房子啊、汽車啊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啊也一樣。比如,人沒有結婚之前,還沒認識的時候,對方怎麼樣都與你不相干是吧?一旦建立了這個名,就與你相干了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執著名稱了。執著名稱就會有連鎖反應。眾生界就是因為執著名稱太厲害了,我們現在做這種迴向,不執著名稱,將來對這一切就不會執著了。)
不著處所迴向,
不執著處所迴向;
(對這個空間,比如什麼地方,某某地方就叫處所,大家都有所執著,每個人都會。讓你不執著,你做不到。我們現在就迴向,不執著這些處所。所以,初地菩薩要完成百萬大願,就這些迴向發願啊都要好多的。現在都已經進入了細節問題,不是那麼籠統的。
好多人都說,這麼繁瑣,我就乾脆發願成佛就行了,簡單明了。好像是有道理,實際沒有道理,為什麼呢?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身包含著這些所有細節,是由這些細節合成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些細節沒有,大的也不存在的。我們是由每個細節來合成的大的事。如果細節沒有,你這個大的是假的、是空的、是虛妄的。比如,一個房子,是由水泥、鋼筋合成的,你根本沒有水泥、沒有鋼筋,還想有這個房子,那是不可能的。我們不能自欺欺人的。
這是一切諸佛所共同宣說的法,難道說他們還會說沒有意義的話嗎?不會的。實際,這是最小本的,真正大的,說得更詳細、更全面,只是我們眾生沒有那個福德、因緣來學習。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裡面的每一句話。千萬不要認為繁瑣了,就難以接受。因為我們的心,一向太粗了,對這個真實的細節,我們有的時候不願意接受,那是不可以的。)
不著虛妄法迴向,
不執著虛妄法,迴向。
(為什麼要做這種迴向呢?因為眾生都在執著這些虛妄的山河大地、男女老少,我們自己也在執著。我們現在就應該迴向,願一切眾生都不執著這些虛妄法。
記住:我們每一個迴向,都要以一切眾生為準的。)
不著眾生相、世界相、心意相迴向,
我們要做迴向,願一切眾生不執著眾生相、世界相、心意相。
(因為眾生都會犯這種病,都會執著眾生相、世界相、心意相。我心裡是怎麼想的,我的感受是什麼,我就認準了他了……,如果大家過去生都做過這種迴向,就不會再有這種錯誤了。)
不起心顛倒、想顛倒、見顛倒迴向,
要做迴向,以我善根,願一切眾生都不起心顛倒、想顛倒、見顛倒。
(為什麼這樣迴向?因為眾生總起這樣的顛倒見、顛倒想、顛倒心的。我們先種下去這個善根。)
不著語言道迴向,
不執著語言道;
(因為語言道,就是在表達一種義理,它本身并不是真正的佛道,所以,不執著語言道。但是,眾生執著語言非常嚴重,所以,我們把這個迴向也來完成。
記住:你在哪塊兒修過了,在哪裡就會有成就。這裡面不會差一點的。)
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,
現在迴向,願一切眾生都能自在如意地觀察到一切法的真實本性是什麼。
觀一切眾生平等相迴向,
迴向,願一切眾生都能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平等相。
(從自性來講,眾生是平等的。從相上來講,眾生是平等的嗎?確實是的。現在做這個迴向,將來你就可以去觀,眾生在相上是如何平等的。)
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,
以法界印來印所有善根。
(法界印是什麼呢?從體上它是什麼樣的。我們所有的善根是不是有體的一方面、用的一方面?如果有體、有用,那就是你用法界印在印諸善根。也就是你修的善根都是體用同時的。如果我們不做這個迴向,就很難。如果你過去生這些細節都做過了,現在你就可以自在如意地做到,很輕鬆、很簡單的。確實,大家從來沒有做過這個細緻入微的工作,所以大家這些細微的都沒有。所以,我們要努力啊,無因計果是邪見。)
觀諸法離貪欲迴向。
我們要迴向,願一切眾生,都能觀察一切萬法,遠離貪欲。
(真正觀察透了這一切萬法,你還生什麼貪心?還能有什麼慾望呢?大家都沒有去觀察透,所以,才會有貪,才會有欲望。大家好好做迴向啊,將來就能成就了。)
解一切法無,種植善根亦如是;觀諸法無二、無生、無滅,迴向亦如是。
要知道一切萬法從真實角度來講是沒有的,我們種植這些善根也是一樣的;(我們迴向的每一個細節,都是一個善根。我們種的這些所有善根也是一樣的,從實質來講,是沒有的;但是從現象來講,它是絕對存在的。因為這個善根都是心用上的事。)
觀一切萬法,他們的本體來講是無二的、無生的、無滅的;我們的迴向也是一樣的,本體來講是無二、無生、無滅的。
以如是等善根迴向,修行清淨對治之法,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。
如果我們用種種的善根迴向,來修行清淨的對治之法(我們現在的迴向是什麼迴向呢?這些細節就是修行清淨的對治之法,就是在對治我們現在本身有的這些問題,才做這樣的迴向。我們把自己的問題完整地轉變了,就清淨了,這就是完整地修行啊),所有的善根都要隨順到出世間法。
不作二相,非即業修習一切智,非離業迴向一切智,一切智非即是業,然不離業得一切智。
不作二相,(我們現在也在造業,造善根業,造迴向的業,因為我們知道心有大力啊,我們造作都會形成這種業的,現在告訴我們這個關竅點),我們所修習的一切智并不是都在這一切業上,但是一切智也不可以離開一切業(離開這一切業,怎麼迴向一切智啊?沒辦法迴向了,但是這些業本身不是一切智),一切智並不是業,然而不離開這些業能得一切智。
以業如光影清淨故,報亦如光影清淨;報如光影清淨故,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。
因為這些業像光影一樣清淨,這個報也如同光影一樣清淨;(這個光影說得非常好,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屏幕,因光而顯現的文字的影像。如果沒有光,這些文字如何顯現呢?)報如同光影一樣清淨的關係,一切智智也像光影一樣清淨。(大家如果都能這樣迴向,就會明明了了知道了。)
離我、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,如是了知,以諸善根方便迴向。
最終就可以離開我、我所以及一切動亂思維分別,就應該這樣明明了了知道,用這些善根作方便迴向。(因為他都有專門地對治。)
菩薩如是迴向之時,度脫眾生,常無休息,不住法相;雖知諸法無業無報,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,如是方便善修迴向。
菩薩就是做這樣的迴向以後,就可以成就度脫眾生的能力,度脫眾生的時候是常無休息的,不住法相;雖然知道一切諸法無業無報,(為什麼無業、無報呢?比如說,你福報很大,你住著一個別墅,你說這個別墅它承認是你的業還是你的報呢?但是你確實是可以去住的。)善於有能力出生一切業報(你這樣種下善根,就會發芽、長大,就能出生一切業報),自在如意的果報,不會違背自己的心意的。這樣的方便方法就是善於修迴向。
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,離一切過,諸佛所讚。
菩薩摩訶薩這樣迴向的時候,會遠離一切過,(大家現在犯,又改不了怎麼辦呢?為什麼呢?因為沒有種過這個因啊,不會有這個果。)是諸佛所讚歎的。
佛子!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。
佛子,這個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。
(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,就是以上所說的所有的迴向。希望大家都好好受持啊,更希望大家都能成就這些果報。)
(發願迴向是因,最後結果會是什麼樣的?實際,就是你種的這個因,從生根、發芽一直到長大,這個過程當中,你會成就無量的利益。)
爾時,金剛幢菩薩,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,入深句義,以無量心修習勝行,大悲普覆一切眾生,不斷三世諸如來種,入一切佛功德法藏,出生一切諸佛法身,善能分別諸眾生心,知其所種善根成熟,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;承佛神力,即說頌言:
當時,金剛幢菩薩,觀察十方一切在會大眾,就于法界進入了甚深句義,以無量心修習殊勝行,他依大悲普遍覆蓋一切眾生,延續著三世諸如來種性,可以進入一切佛的功德法藏,可以出生一切諸佛法身,善於有能力分別一切眾生心,知道眾生所種的善根是不是成熟了,能住於法身又可以為眾生示現種種清淨色身。
金剛幢菩薩藉助佛的威神力量,說了偈頌:(還是前面所講的這個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的事,是一個概括的總結,也是一種重復地宣說,也是更進一步地說明,包括你種完因以後發芽、枝幹、葉子、花果,每一個階段的現象。)
不思議劫修行道,精進堅固心無礙,
為欲饒益群生類,常求諸佛功德法。
(菩薩)在不可思議劫中來修習佛道,精進心非常堅固是沒有障礙的,是為了饒益一切眾生類,所以能常求諸佛的功德法。
調御世間無等人,修治其意甚明潔,
發心普救諸含識,彼能善入迴向藏。
調教訓練世間一切,沒有誰能跟菩薩相等的,是獨一無二的;菩薩想調伏眾生,首先自己要修治心意(貪瞋癡慢疑這些心意上的問題,自己首先都要改變的)能達到最明亮、清淨的狀態;菩薩發心普遍去救護一切眾生(凡是有識別能力的眾生,他都要去救護),菩薩有能力善於進入迴向藏(迴向不是一種,如同一個寶藏有無數種迴向合成,叫迴向藏。最會微細地發願)
勇猛精進力具足,智慧聰達意清淨,
普救一切諸群生,其心堪忍不傾動。
菩薩的勇猛精進力是具足的,菩薩的智慧聰明和意是最清淨的,可以普遍救護一切眾生,救護一切眾生的時候,心是絕對清楚明了的,認準了,不會有所變異的。
心善安住無與等,意常清淨大歡悅,
如是為物勤修行,譬如大地普容受。
菩薩的心善於安住,沒有誰跟菩薩相等的;菩薩的意是常常清淨的,時刻保持歡喜心;就是這樣為眾生去勤苦修行,如同大地一樣普遍地容納、接受一切眾生。
不為自身求快樂,但欲救護諸眾生,
如是發起大悲心,疾得入於無礙地。
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,只是想救護一切眾生。菩薩就是這樣發起了大悲心拔眾生苦,這樣就可以快速得以進入無障礙地。
十方一切諸世界,所有眾生皆攝受,
為救彼故善住心,如是修學諸迴向。
十方所有的世界當中,所有的眾生都會去攝受,都會救護他們,讓他們善於安住其心,讓眾生也是這樣去修學種種迴向。
修行布施大欣悅,護持淨戒無所犯,
勇猛精進心不動,迴向如來一切智。
也會去修布施(尤其是初地菩薩,就是做這個事的),越做越歡喜;護持清淨戒律無所毀犯(就是因在長的時候,也有能力開始持戒了。成熟的時候,就無所犯),勇猛精進心不動搖,迴向如來的一切智。
其心廣大無邊際,忍力安住不傾動,
禪定甚深恒照了,智慧微妙難思議。
菩薩的心是廣大無邊際的,忍力安住下來是不會動搖一下的,菩薩的禪定功夫非常深,由於禪定的覺照,是永恆照了一切,菩薩的智慧是微妙的、難以思議的。
十方一切世界中,具足修治清淨行,
如是功德皆迴向,為欲安樂諸含識。
在十方所有的世界當中,菩薩具足地去修清淨行。這些功德都會再去迴向,為了安樂所有的眾生。
大士勤修諸善業,無量無邊不可數,
如是悉以益眾生,令住難思無上智。
菩薩勤奮修集所有的善業是無量無邊的、不可數的;修學這些就是為了利益眾生,讓眾生安住在難思議的無上智慧上。
普為一切眾生故,不思議劫處地獄,
如是曾無厭退心,勇猛決定常迴向。
普遍的為了一切眾生的關係,在不可思議的劫中,就算是處在地獄當中也不會有厭煩心和退轉心,會勇猛決定的常常迴向。
不求色聲香與味,亦不希求諸妙觸,
但為救度諸群生,常求無上最勝智。
菩薩不會去求色聲香味觸,只是去求怎麼樣度脫一切眾生,常常去求無上的、最殊勝的智慧。
智慧清淨如虛空,修習無邊大士行,
如佛所行諸行法,彼人如是常修學。
菩薩的智慧清淨猶如虛空,修習無邊的菩薩行,如佛所行的所有行法,菩薩就是這樣常常修學。
大士遊行諸世界,悉能安隱諸群生,
普使一切皆歡喜,修菩薩行無厭足。
菩薩遊行在一切世界當中,在任何一個世界都能安隱一切眾生,普遍使一切眾生歡喜,修菩薩行的時候不會有厭煩和滿足。
除滅一切諸心毒,思惟修習最上智,
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。
除滅所有的心毒(貪瞋癡慢疑),思維、修習最高的智慧,不是為了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。
此人迴向得究竟,心常清淨離眾毒,
三世如來所付囑,住於無上大法城。
這樣的人,作這樣的迴向就會得究竟,那個時候是心常清淨遠離一切毒的。三世如來所有的囑咐都可以接受了(因為你可以承擔一切法了),可以安住在無上的大法城當中。
未曾染著於諸色,受想行識亦如是,
其心永出於三有,所有功德盡迴向。
對於色受想行識,整個身心都不曾染著,菩薩心永遠出離三有(心不會留戀三有的狀態當中),所有的功德通通都會迴向。
佛所知見諸眾生,盡皆攝取無有餘,
誓願皆令得解脫,為彼修行大歡喜。
願一切眾生都具足佛知、佛見,不管哪個眾生都會攝取不會剩下哪個。菩薩的誓願就是為了讓眾生得解脫,為了眾生而修習,越修越歡喜。
其心念念恒安住,智慧廣大無與等,
離癡正念常寂然,一切諸業皆清淨。
菩薩的心念念都會永恆安住在自己的行願上,菩薩的智慧是廣大的,沒有誰能相等的;遠離愚癡,保持正念,常常在寂然狀態,因此一切業都能得以清淨了。
彼諸菩薩處於世,不著內外一切法,
如風無礙行於空,大士用心亦復然。
這樣的菩薩處於世間的時候,不會染著內外一切法,如同風無障礙地行於空中,菩薩就是這樣用心无障礙地行於世間。
所有身業皆清淨,一切語言無過失,
心常歸向於如來,能令諸佛悉歡喜。
所有的身業都保持清淨,一切語言都沒有過失,心常常歸向於如來,能令諸佛都歡喜。
十方無量諸國土,所有佛處皆往詣,
於中覩見大悲尊,靡不恭敬而瞻奉。
在十方無量的國土當中,凡是有佛的地方,菩薩都會前往,到了佛那裡去見大悲的佛,恭敬、瞻仰和承事佛。(見佛的時候不要帶著貪心、瞋恨心、愚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。沒有這些心就是清淨心。)
心常清淨離諸失,普入世間無所畏,
已住如來無上道,復為三有大法池。
心常清淨遠離所有的過失,可以普遍地進入世間無所畏懼;菩薩已經安住在如來的無上道上,同時菩薩還要為三有(三種有情存在的世界,三界)眾生做大法池。
精勤觀察一切法,隨順思惟有非有,
如是趣於真實理,得入甚深無諍處。
精確勤奮地觀察一切法,隨順思維什麼是有,什麼是非有(隨順思維——比如,見到牛的時候,就會思維,牛真實有的是什麼,什麼不是真實有的。見到一個人,就知道人真實有的是什麼,什麼不是真實有的。可以隨順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去思維,什麼是真實的,什麼是虛妄的)。就是這樣的趣向真實義理,得以進入甚深無爭自性境界。
以此修成堅固道,一切眾生莫能壞,
善能了達諸法性,普於三世無所著。
就是這樣的修成的堅固佛道(是一天天練出來的),一切眾生想破壞菩薩的道心是破壞不了的,菩薩善於了達一切諸法的自性是什麼,普遍在三世沒有所執著的。(每一點一滴都思維過了,所以哪一點都不會染。)
如是迴向到彼岸,普使群生離眾垢,
永離一切諸所依,得入究竟無依處。
菩薩就是這樣地迴向,一直到彼岸(整個這條路都是堅持做迴向,當然了,每一段的迴向不同,但是都是要迴向的),菩薩普遍的使眾生都能遠離一切塵垢,永遠離開所有地依靠(實際,這個很難的。但是,菩薩多難的事都會做。眾生,有的依靠兒女,有的依靠錢物,有的依靠丈夫,有的依靠老人,都在依靠。菩薩會想辦法,讓眾生永遠離開這些依靠),進入究竟的無依處。(會害怕嗎?沒有依靠了,什麼都沒依靠了。記住:你什麼都不依靠了,你就是一切眾生的依靠了,你就得大自在了。正因為你去依靠,結果那些東西都靠不住,靠地球,地球都會毀滅的一天,靠不住啊。)
一切眾生語言道,隨其種類各差別,
菩薩悉能分別說,而心無著無所礙。
一切眾生的語言道,菩薩都會隨著眾生的種類和差別都能分別說,雖然菩薩這樣做,但是菩薩心無所住(沒有一個所是可以安住的)、無所障礙。
菩薩如是修迴向,功德方便不可說,
能令十方世界中,一切諸佛皆稱歎。
菩薩就是這樣的修學迴向,所產生的功德以及方便方法是不可說的,能令十方所有世界一切諸佛都稱揚讚歎的。
(如果各位也是這樣修迴向,想必十方如來也一樣稱揚讚歎的。)
說實話,大家學習《華嚴經》,有的時候可能會吃點力,因為太真實了。整個菩薩從最初見佛以及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以後的過程,現在教我們迴向,這個迴向如此細緻,而且細緻的太有道理了,我們不得不服氣啊。正因為他們這樣迴向了,所以他們對治了所有的問題,他們成就了所有功德。我們正因為沒有做這麼細緻的迴向,所以,我們對治不了所有的細節問題,我們也成就不了所有的功德。
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