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月集 38

指月集
第三十八
華嚴心要3

 

「『然,迷悟更依真妄相待。』

這塊兒就是另一段了。
然而,對於眾生來講,對於聖者來講,它是不同的。不同點在哪裡呢?一個是迷,一個是悟,最後結果就自然不同了。

『若求真去妄,如避影而勞形。』

現在好多人認為,修行就要求真、就要去妄嘛,總以為要求真去妄。實際,真正修行人是不求真,不去妄的。為什麼?了知二法空無相,無相、無空、無不空,即是如來真實相。永嘉大師說:『不求真、不去妄,了知二法空無相。』
如避影以勞形,這句話至關重要!比如你在太陽底下,有個影子。你想不要影子,只要身體,你跳啊、逃啊、跑啊、飛啊……沒用!
所以說,你想求真去妄,就跟你想去掉影子一樣,白費力。所以,有好多我們自己認為的佛法,把自己累的半死,也沒學到佛法。

『若體(體悟)妄即真,似處陰而影滅。』

你費那個力氣幹什麼呢?你在太陽底下當然就有影子了,你趕緊跑到陰暗處,就沒有影子了。
修行的時候,怎麼樣才沒有妄?怎麼樣處陰而影滅?是什麼樣的狀態?
比如,你問我,等我說話,我沒說,那就是『處陰』。我一說,就有影子。你想聽到我的話,但是等半天,沒有對境;你想明,沒辦法明。
如果說只是照體獨立,不去照個什麼。那個靈靈昭昭的聞性,就在那兒,不去聽個什麼。但是,它就在那兒靈靈昭昭,就是照體獨立,就是處陰而影滅。極好玩啊!

『若無心妄照,則萬累都捐。』

因為有照,你沒進入甚深禪定,才會有照。
由照開始,由你守著的那一念靈靈昭昭開始。最後,你沒有守的意圖了,因為你已經不跑了。人會亂跑的時候才守,等守到最後,已經不亂跑了。亂跑的時候,才會照;不亂跑了,也就不用照了。不用照的時候,你就放鬆了……
初級的禪定都有照、有覺、有觀。比如初禪、二禪,這些東西都沒有離。等達到甚深禪定以後,就不一樣了,所謂:萬累都捐。
我們學過《楞嚴經》,應該知道,一旦進入禪定,六根孕育的無始以來的業和習氣,開始一層一層脫落。到最後,你還是你,但是,是一個乾乾淨淨的你。因為你六根孕育的無始以來的業習都掉了,一個非常乾淨的你。
這個時候,就你自己這雙眼睛,上,可以看到有頂天;下,可以看到阿鼻地獄。到這個時候,這麼乾淨的身體,你都不稀罕了,因為它對你來講,是包袱、是累贅。有它,你就飛也飛不高。有它,它又要吃的、又要穿的……
萬累,就是無始以來,你累積的這些業和習氣。你都捐捨了,就是根塵脫落了。

『若任運寂知,則眾行圓起。』

達到這種狀態以後,你要做什麼,除非你不去想、不去做。你去想,馬上連起來都是智慧、都是竅門、都能準確無誤。
眾行圓起,不會偏起,不會起一點。除非你不動,一動,就是圓滿的。那時候,你說一句話,你笑一下,你走一步,看一下……每一下都是圓滿的,起必圓!

『放曠任其去住,靜鑒覺其源流。』

這個時候,你想放開來搞,你可以無限的搞。你想把任何一個人事物搞清楚,任何一點一滴,都能找到它的根本、源由。

『語默不失玄微,動靜豈離法界。』

這是一種狀態。比如說,我雖然不說什麼,但是不代表我什麼都不知道。
無論你動還是靜,無論你說話、做事,還是清淨狀態,這種境界,時刻都不會舍離,也不該舍離。
玄微,就是這種自性的微妙境界。

『言止,則雙忘智寂。』

關於止觀,將來大家會經常看到,佛法裡面有止觀,有時候會看到某經典裡面講止觀的作用,有時候講止觀的目的,有時候講止觀的境界。但是,沒有全方位的描述,從境界、狀態、作用,都一一說全。
這裡,是『止』達到的目的,就是把這些都離開。比如所有的人事物,所有的佛法,所有的世界、業果、眾生,不隨了,停止了。

『論觀,則雙照寂知!』

現在說『觀』,要精確理解這裡的觀是什麼意思。你看待一切,要知道:它寂滅本性是什麼;依託自性、寂滅的本性所展現的是什麼;也就是體用同時的去看待它。

『語證不可示人,說理非證不了。』

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佛說的話,阿難都懂。最後佛說,他還是不懂。為什麼呢?過去你背的都是藥方,現在真藥拿過來了,你不知道是什麼。
所以,祖師特別強調,你理論上懂了,不可以拿出來,因為容易誤人!
你只是知道理論不行,你沒有真正的感受到它的作用,還是沒有真正的明悟、了達。

『悟寂無寂,真智無知。』

你要真正體悟那個寂滅的,你就會發現,它是不死的,不是真正的寂滅,它是靈靈昭昭的。但是,它不會亂跑,不會亂展現。
真正體悟到了,就是你整天在那兒打坐,安住自性,最後你安住下來,就會發現,這個寂滅的自性啊,不能叫寂滅,因為它靈靈昭昭。而且它是明,不是暗,寂滅是暗相。它也不是亂相。這塊兒不能想,一想就不是它了。
你真正體悟這個自性的時候,它是沒有狀態,說也說不清,道也道不明。
關於自性有很多的名詞在說明它,為什麼一個事要說那麼多?就是怕你把它固定成某一個事。
比如,悟寂,你固定為一個『寂』,就會修成個寂滅定,很容易趣向枯木頑石,因為你只有寂了,甚至連這種明相都不認了。
如果只說『空』,人就容易進入這個空的狀態,那個明相,他就不知道。
如果說『明』,說寂,你就很難理解空的狀態。
這個寂啊,它不是寂,它有內涵,真寂無寂,並不是一個寂滅相。
真智,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自性好多人把般若翻譯成智慧,不知道依據是什麼。般若是自性,比如,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般若就是自性。也是六祖說的大智慧,真實智慧,不生不滅的智慧。
你不能立知,一旦立知了,就已經忘了它了。一立知,鏡子上展現影子了,這個時候,你只看影子,不看鏡子了。」
 
待續
國歷:二零一八年九月十一日
序列號:RFZ-OZ00022018-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