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指月集

      
 
第一講
 
 
 

 
本篇主要記載,二零一七年初,道恩師於澳洲墨爾本精舍隨緣開示弟子們心中的疑惑。當時在場的師兄們有久修,有初學,大家歡喜欽仰,承受教法。
弟子印樂虔誠恭敬整理記錄於此,謹供諸位有緣修學。
 
 
入佛智研修室
國歷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日
 
 

第一講

關於《金剛經》的開示

序品

有一初學師兄說起貪學佛法之事。對於「貪」的概念認識不夠。
恩師教誨:「我們從最基礎的佛意來講,佛菩薩不貪。但是,他們真不貪,又怎麼成佛?他們怎麼具足所有的功德、福德呢?這些東西都要去賺來的啊!你說,他們貪不貪?都『貪』到世界第一了!
但是,他們真是『貪』嗎?
首先,我們應該知道一點,在佛法當中,對於貪的定義是什麼?善法欲的定義是什麼?貪,都屬於欲——趣向善的叫做善法欲;趣向惡的叫做貪。所以,按照這個劃分,你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了。
我們學習的時候,第一,要捋順清楚。捋順清楚之後,自己就不會迷茫。第二,在面對其他眾生的時候,你可以有依有據,合情合理。要不然的話,別人要這樣問,你一個學佛的解釋不清楚。相反的,你還認為別人說的有道理啊!那你就沒有度化人,反倒被人家把你給度去了。
這個東西不可以去強詞奪理、硬犟。就算你犟贏了,別人不服氣,因為你是硬犟的。要合情合理、有依有據。這個時候,就算別人要面子,有慢心,但是心裡會佩服!
我們想想,自己讓別人發自內心的佩服,有幾次呢?我們給自己贏得的恥辱,又有多少呢?為什麼我們不用所有的佛功德,來莊嚴自己?為什麼非要拿恥辱,來莊嚴自己?有時間細細地想,慢慢地分析。
人,其實完全可以讓自己好起來,但是一定要摸清門路。」

《金剛經》是對什麼人講的

恩師問初學弟子:「你學《金剛經》,我就問《金剛經》了哦。《金剛經》,是佛對什麼人講的?」
弟子回答:「對須菩提講的,是須菩提請問的。然後,我學到的是分三段:前一段是對眾生講的,後一段是對阿羅漢講的,最後一段是對菩薩講的。我當初是這樣學的。」
恩師問:「經典是這樣講的?」
弟子答:「我以前的師父是這樣總結的。」
恩師再問:「我問你,經典上是這樣說的嗎?」
弟子答:「不是……可是……」
恩師說:「你是學經呢,還是學別人說的話?」
弟子說:「我第一次聽別人這樣說,我就有這樣的印象了。」
恩師說:「那就麻煩了,那你學的不是《金剛經》,而是學別人說的話。」
弟子懺悔:「慚愧,懺悔。」
恩師開導:「你現在把別人的話都拋開,我問你經典。《金剛經》是佛對什麼樣的人說的?」
弟子答:「是對菩薩說的。」
恩師問:「是對什麼樣的菩薩說的?」
弟子答:「對很多菩薩說的,就是對度化、救護眾生的菩薩說的。」
恩師說道:「你就不能用經書中的原話來告訴我?經典原話講得很清楚,那是發了無上道心,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。他們應該怎麼安住,怎麼降伏這個心。
首先,他特定了是什麼人,是發無上道心的人。其次,是針對已經發了無上道心的人,如何安住?如何降伏其心?這兩個問題怎麼辦?佛是針對發無上道心的菩薩,針對這兩個問題而說的。整個一部經就是圍繞著這些。
像你說的,怎麼還有凡夫啊?凡夫跟發無上道心有什麼關係啊?你說六道眾生不信佛的那麼多,都是眾生。他們不是佛講《金剛經》的對象,所以說不可以對眾生去說。也不可以對阿羅漢去說,因為佛沒有對阿羅漢去說這些。
你讀《金剛經》比我多幾百倍,甚至幾千倍。佛經里就這麼簡單的原話,你非要搞成其他的,受別人影響。我們剛才說了,把別人的影響排開,你怎麼自己端不出來呢?!」

如何降伏其心

「好,那你再告訴我,怎麼才降伏其心呢?」
初學弟子說:「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恩師問:「如是降伏其心?什麼叫『如是』?我『不知道』,你講給我聽聽。」
弟子說:「是,應無所住。」
恩師問:「無住?沒住處?流浪漢?」
弟子答:「不是、不是。就是不要有執著心,不要有妄想心,安住自性。」
恩師問:「哦,安住自性就能降伏其心?」
「嗯!無我心、無眾生心、無壽者心。」
恩師糾正:「那是無我相,不是無我心!」
弟子說:「對、對、對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」
恩師追問:「確定?那你告訴我,其一,我怎麼樣沒有我相?沒有我相,你在跟誰說話?其二,如果有我相,就沒有降伏其心了?佛就常說『我怎麼樣,我怎麼樣。』甚至在《涅槃經》里還講,『常樂我淨』,才是真的我。其三,你現在一下子沒我相,那就是沒有我了。沒有我了,你來幹什麼?你如果也沒有個『我』了,你又來幹什麼?」
最後恩師囑咐:「你讀的太多了,讀得那麼熟,這些問題應該不是太困難。如果我問沒有學過的,那是強人所難。這都是你自己學過的,而且學的時間也不短,我問你的問題應該也不難。所以,吃飯的時候專心想哦,等吃完飯,你如果能完美地回答,那就善哉善哉了。」
 
國歷二零一七年一月九日